第04版:悦读

版面概览

上一版   

 

2019年05月22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归去

闵行有我最美的家园

文 丁黎(本报特约通讯员)

有部电视剧《归去来》,描绘的是几位青年的别样芳华。剧中,主人公反复吟诵着:“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而我自己,从青春年代到半个人生过去的沧桑,也一直在与命运的斗争中作选择。

1950年代未,我曾是长宁区一个工业系统共青团行业总支的干部,带队组织一批共青团员和青年在大办农业、支援农业的活动中,到过当年闵行区边角落的一个农村去学农和支农。大家自晨至暮,笑声喧哗。因为只有一个星期的时间,个个干劲冲天、异常欢乐。在完成任务的晚霞中返回后,就把那个地方淡忘了。

那是大跃进时期,在稻谷丰收在望的秋天,十月艳阳照彻大地。我带队的卡车开出北新泾闹市一直往西,公路两边是一片农户。到达一个小镇,只见四周都是浓烈的紫薇,姹紫艳红的花丛令人印象很深,整个田野黄澄澄一片,满眼是醉人的待收割稻谷的清香。

坐在车上的我心旌激荡,请人拍了张照片,等到走在开镰的时光,又拍了两张。这几张照片我一直带着身边,历经半个世纪,记录着我美好青春的缩影。

几年后,我响应党“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举家支援四川内地建设。在大西南坡地上建设的陋房里过了三十年,直到两鬓灰白,退休后叶落归根,寻找落户居地时,我拿出藏着的几张褪色的老照片,到处去问那究竟是闵行什么地方。当时我内心灼热,真有些像《归去来》中吟着:“归去来兮,田园将  ,胡不归?”一路问讯,终于巧遇-位热心大姐,她说好像是阿拉闵行角落的诸翟。

1996年,我成为“新闵行人”,也是“新华漕人”。不久,我结识了诸翟镇文化中心的老师,拿出我珍藏的两张旧照片,几位老师辨别了旧房的檐角,都说我当时支农的地方是陈家角,现在的一半建造了别墅群,一半的地坪是待建的大润发大卖场。

两张旧照被区图书馆馆长张乃清老师鉴定,编进华漕镇历史文化图志《走进紫盽》一书中。当初诸翟原名叫紫堤,新世纪把诸翟、华漕、纪王三镇合并行政镇为华漕镇。真想象不到,我与闵行区、华漕镇有这样巧妙的缘分。

如今我真的实现了“归去来,美丽田园,胡不归”的夙愿,来闵行华漕镇落户,一幌眼已有二十多年了。眼见新华漕变化的步子突飞猛进,变成了美丽的宜居家园。

在这块宝地上,我历经了闵行区大虹桥交通枢纽、世博会的两大动迁,又亲眼目睹新虹街道的兴建,华漕己成为上海近郊的卫星城镇,上海多少巨大的发展建设项目都向西移,国际医疗中心在这里耸立,华山医院分院已在这里开业,虹桥商务区引起世界五百强的注目,华翔路畔建造八条新马路直达商务区,许多新建的通道几分钟直达华漕,华漕的国际化越来越明显。

我深深感觉到,青春芳华年代我选择这里支援农业,是随缘的福分;退休以后我选定这里贻养天年,更是我的随缘的福分。

现今我已耄耋高龄,和老伴迎来了金婚55周年佳期。我始终是闵行的女儿,我每时每刻都热爱我的母亲,热爱闵行的一切。我曾经采访过文学大师巴金老人,他88岁时对我说过:“只要我手不颤抖,眼睛能看,我会永远拿起笔来歌颂祖国的新事物。”我要向巴老一样,只要自已能生活一天,就会用笔来宣传华漕镇的新时代、新作为和新篇章。我更要高声呼喊:“归去来,胡不归,闵行有我最美的家园!”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闵行统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