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梅馨陇韵

版面概览

上一版   

 

2021年03月15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不忘来时路,用好用活革命文物

王洪

上海正式发布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包括上海中山故居、中共一大会址等在内的共计150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和208件/套可移动革命文物被列入上海市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这份名录为广大党员和市民群众送上一份权威的名单,也为今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一份生动的“活教材”。

今年全国和上海“两会”,红色文化资源利用保护,成为代表委员提案建议的一项重要议题。如果说红色文化是上海城市文脉的底色,那么革命文物更是彰显近代以来上海革命历史画卷难得的“活”教材。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为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中,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光辉历程中,留下许多重要的实物见证,包括各类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重要人物、重要革命精神有关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和史料价值的重要史迹、建筑物、纪念物(地)、实物、革命文献资料等。

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革命文物资源丰厚,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这批公布的名录分布区域看,150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中,分布全市15个区。时间从1842年的宝山区吴淞炮台遗址到新中国成立,历时100多年,彰显了近代以来上海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画卷。诸多革命文物中,包含了战斗遗址、烈士墓、陵园、纪念碑、故居、旧居、纪念馆、纪念堂和各种票据、手稿、书籍、刊物、武器、纪念章、历史照片、生活用品等,这些难能可贵的革命文物,为广大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市民日常的红色文化熏陶,以及今年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提供非常难得和异常珍贵的“活”教材。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感在现实维度的抽象映射。对于红色文化的弘扬和继承,是我们对历史、对先驱们的一种铭记,无论走到哪里,有些东西会一直刻在血肉之中。沪上诸多革命文物,为申城广泛开展一系列聚焦红色文化的重大项目,充分挖掘利用上海丰富的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推进全市革命文物资源信息在更大范围开放共享,提供公众家门口红色文化传承传播的极大便利,可以让广大市民、青少年学生和来沪游客,在申城6500平方公里大地蕴含的各式珍贵革命文物、厚重的历史资料、复原的历史场景中,真切感受建党百年的艰辛历程、巨大变化、辉煌成就,在感动感悟中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期盼申城革命文物名录的公布,助推上海红色文化保护利用和资源开发,借建党百年华诞大好时机,充分发挥城市文物传承优势,“十四五”期间能在更大范围和更多人群中,彰显革命文物的现实作为,推动上海各方面改革建设发展,城市精神风貌和人文素养,得以再提升,创造全新成绩,在告慰革命先烈的同时,谱写新征程中全新的篇章。

(作者系金汇南路301弄居民)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梅陇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