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梅馨陇韵

版面概览

上一版   

 

2021年03月15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说说当年结婚那些事

张立人

小时候,每当春节来临前,我们小孩总是喜欢在父母前唠叨:“年夜头啥辰光到呀”。因为盼望春节快点来到,是孩子们的奢望。而如今的日子幸福美满,就像天天过春节。

过年是年味,结婚是喜事。那个时候在我们农村,大人们总是“一年忙到头”,只有在春节期间才有闲暇操办喜事。“结婚讨娘子”是人生的大事、喜事,也是父母的心事,是亲朋好友关心的事。那时,男女交往必经媒人介绍,媒人找上门来,父母要斟酌一番。但那个时候男女接触很少,没有电话,只能写信。路上大胆地拉手走是不敢的,看见人会马上放开,很少有机会在一起的。白天男女双方都在干活,就盼着生产队里放场电影,是接触女方的一个最好机会,两个人站在一起众目睽睽之下不敢越雷池半步。而且结婚前,首先订婚,相亲通过了,就算定下了婚姻关系。

那时候,因为大家都没有什么钱,更谈不上什么车子。主要看对方的人品好不好,勤快不勤快,老实不老实。

结婚了,婚房是第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难题。我结婚那年,我家的老屋不能住得下三代人,父母倾尽他们的全力,终于建了一上一下的小楼。那时候我爸爸说,妈妈生的四个姐妹迟早都要嫁出去,没有本事再造房子了,因为他们已经为盖瓦房欠了一屁股债,直到多年后才还清。

婚房内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买不起!就得自己动手做,一张木板床、一顶衣柜、一张梳妆台、一只亚物箱、两个方凳——五件套,撑撑门面,简简单单,能凑合也就心满意足了。

结婚时,总要体面点,当时都流行中山装。又买不起?我也只得自己大胆动手制作了:但问题是自己不会裁这种特色装!怎么办?我骑着那辆“老坦克”来回奔波近两个小时到徐家汇华山路买来服装纸样,自己动手“依样画葫芦”裁剪制作的。但用的布料是限量供应的,要凭布票才能买到。

在六七十年代的农村,老百姓的生活虽然不是很富裕,但是对于结婚这么神圣的事情还是很讲究的。两个人结婚不光要明媒正娶,最奢望的就是那“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在现在看来虽然不算什么,可在那个年代物资贫乏,什么东西都是要凭票供应,让很多家庭望而却步。

要结婚送亲了,最时尚的婚车是自行车,新郎骑着自行车到女家接回新娘子。自行车在当时来说却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交通工具,很多人家一年的收入不够买一辆自行车,可见当时拥有一辆自行车是多么让人羡慕啊!

结婚照是在普通的照相馆里照的,几块钱而已,都是黑白的。拍张结婚照也就几分钟的时间而已。当时我们夫妻俩到照相馆拍了一张2寸的黑白合影照片,就算是我们的结婚照了,如今还保存着。

收音机是农村六七十年代结婚的嫁妆之一。在当时来说可是一个稀罕物,能够听听广播和沪剧是很多人茶余饭后非常喜欢做的事情,如果谁家里有一台这样的收音机,晚上一定会有很多人来串门,收音机可算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家用电器了。

结婚前,男女双方分别在各自的单位开个介绍信,之后,到婚姻登记处登记。结婚证是一张背面是红色的纸,有点像奖状。一切水到渠成才举行婚礼。当时的婚礼远没有现在如此讲究,更何况在农村。

当年结婚的场景,房门上贴上一个大红喜字就是一间婚房了。桌子上摆着花生、瓜子和糖是结婚时才用的,有条件好的还摆些水果。

那时候,过日子确实很清贫,婚宴也都只是请请近亲好友,一般都是在家里准备的。吃饭总要有菜,除了蔬菜在自留地里自家种植、鸡鸭自家养的外,鱼肉之类荤菜必须凭票定量供应。一桌再简单的酒席,凭几张定量供应的菜是办不成的,于是,邻家各自拿出票子支援我们。平时都是没有什么可吃的,此时大家都是狼吞虎咽的,所以桌子上的菜一定是吃得空空荡荡的。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回首过去,再看今朝,中国的发展变化翻天覆地。如今我们老百姓的生活由贫穷到温饱,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当年结婚那些事儿,那种情景永远铭记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脑海里。(作者系锦乐馨苑居民)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梅陇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