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姚沁艺 前不久,上海南西社区金钥匙服务业发展中心工作人员陈盈颖和她的同事,带着20名来自南西社区的困难家庭儿童,前往上海自然博物馆开展游学活动。 南京西路街道探索“政社分开”和“政社协同”工作机制所打造的“双轮驱动”模式,为“陈盈颖们”等社会组织工作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舞台。该模式依托街道社会组织培育基地,实体化运作两个枢纽型社会组织——南京西路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下简称“南西社联会”)和南京西路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下简称“南西社服中心”),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南西街道“双轮驱动”模式在日前的“静安区第二届社区治理十大创新项目”评比中进入30强。 监管指导 促进社会组织规范化运作 在延安中路841号U-CUBE南西创想中心的社会组织培育基地,几家社会组织的工作人员在各自的工位前忙碌着。“他们都是南西的‘草根’社会组织。”南西社联会副会长陈佳告诉记者,南西社联会和南西社服中心在社会组织培育基地为一些有办公工位需要的社会组织提供了最多为期3年的免费办公区域。 “不少社会组织的成立都源于发起者的一腔热情,他们对于如何运作下去缺乏专业的能力。”陈佳介绍,对于这些“草根”社会组织的孵化和培养,南西社联会和南西社服中心已经有了一套规范的体系。 南西社服中心联合专家力量,每月免费为辖区内社会组织提供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的招投标流程和立项参考标准解读、项目需求分析与项目设计、项目方案书撰写、项目经费预算与管理、项目实施与管理、项目监测与评估、项目报告撰写、财务专项培训、财务出纳实训等课程。此外,社服中心还为多家社会组织提供代记账服务,对街道内生型社会组织进行财务监管和人员聘用备案服务,对社会组织服务项目进行过程监管和绩效评估,并为想入驻、刚入驻的项目团队和社会组织提供登记、注册、人事等指导。 南西社联会则更侧重于培养社会组织关于内部治理等方面的能力。陈佳表示,在社会组织成立之初,南西社联会就会指导他们如何运作得更加规范。人才培养也是南西社联会的一项重要任务,社联会通过人才“梯型”培育计划,帮助新入职人员明确职业发展规划;帮助主要工作人员加强沟通交流,以及社会组织之间的资源链接和叠加共享;挖掘社会组织领军人物,并帮助其树立组织品牌。 党建引领 整合发挥各方优势资源 “南西街道有大量的楼宇企业资源,许多企业都有参与到社会组织的公益活动中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意愿。”陈佳表示,因为一些企业对南西街道的社会组织缺乏了解,常常无法获得合作机会,“与此同时,社会组织也面临着人力、资金等资源匮乏的问题,希望获得社区企业的支持。” 如何充分整合和发挥会员单位和社区企业的资源优势?这正是南西社联会和社服中心所努力追求的。 南西社联会以党建为切入点,搭建“联合、联谊、联动”的“三联”平台,把党建工作深入到辖区内47家会员单位。社联会还通过党建对接楼宇企业,充分听取企业的需要,整合企业资源。针对不同企业的需求,社联会会把擅长做该方面项目的社会组织推荐给企业。同时,针对社会组织人力、资金、物资匮乏的问题,社联会也会通过企业为社会组织提供相关资源。“一些企业对于员工有志愿服务时长的要求,这时我们就会推荐他们来我们的社会组织担任志愿者。” 南西社服中心则协助街道和社区做好社会组织预警网络建设,做好群团备案,服务覆盖所有社区。社服中心还建立调研机制,收集汇总社区需求,全面升级社服中心微信公众平台“南西花园”服务,设立“微问答”“微展示”“微矩阵”等板块,线上线下相结合,促成社会组织与社区需求对接,由社区出资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开展风铃制作、绿植培育、志愿者培训等服务,提升居委会引入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共治的意识。此外,社服中心结合社区需求开展服务,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区自治。 政社分离 以多元主体身份回应社区需求 作为枢纽型的社会组织,南西社联会和街道已实现完全分离,并非隶属街道的部门机构,其人事、财务以及项目的审计、评估等事务均独立运作。街道在起到监督的作用的同时,给予南西社联会充分的自主权,激发社会组织的内生力,助力其生长和成熟。 街道社服中心自2016年实体化运作以来,改变了传统的依靠政府财政补贴的运营模式,创新性地通过承接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来实现自负盈亏,实现了政社分开和政府履职事务性工作的社会化转移,发展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共治。 南西社联会与街道社服中心在日常工作和大型活动中分工合作,齐头并进地发展社会组织以多元主体身份回应社区需求,参与社区共治。两个枢纽型社会组织分工协作、互为补充,双双在2018年上海市社会组织规范化评估中被评为AAAA等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