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正元 巨鹿路(原巨籁达路)691号,是幢复合式的小洋房,高三层,东西两进错落有致,前进较后进低一些,取得“步步高”的口彩。其建筑风格是含蓄内敛。黑色的大铁门面朝北方,门面外墙用光面棕红色花岗石装饰,线条简洁明快,门外有两盏照明用的伸臂式的四角壁灯和铁门上的狮为铜环带有一点实用意义的装饰。南面是花园和车库。这里曾名丽云别墅,建于1912年左右。最早为黄金荣金屋藏娇处,后为白俄经营的旅馆和大菜馆。从1937年起,这里是著名妇科中医陈筱宝一家的住宅兼诊所。当年底楼是客厅,中间一张八仙桌,桌上放着一套紫砂壶茶具,靠墙有8张红木太师椅,四周墙上挂着字画和病人送的锦旗。 清末,江南有四大名医。名重当时的妇科陈筱宝医师就是其中之一,陈氏妇科属近代中医界的一大流派。 陈筱宝(1873-1938),字丽生。浙江海盐人,出生于中医世家。其父陈耀宗是一位有名的儒医,清咸丰年间从浙江迁居上海浦东行医。陈筱宝15岁随父学医,日间父亲看门诊,晚上在油灯下听父亲讲解中药药性,一次讲四味,第二天必须背出来。待把常用中医的药性弄懂背熟了,才能听到《汤头歌诀》和《四言脉诀》,还有历代经典及名家医案学说等。没几年,陈父病故,其母特意延请浦东妇科老名医诸香泉授业。诸老把陈筱宝认作得意的衣钵传人,悉心传授。陈筱宝在其身边侍诊,尽得其传,后遂受聘于浦东塘桥善堂,进一步为民众诊病,积累了更丰富的实践经验。 1893年,陈筱宝20岁时,举家迁至老城隍庙附近的三牌楼定居,挂牌行医,诸香泉就在后堂听诊。陈筱宝遇到诊断疑难时,可以随时进入里屋去问老师请教。他认真从事,加上诸香泉的严谨督教,悬壶不久,便声誉鹊起。据说当时城里有一状元公的媳妇患妇科病,通治无效,久淹不起,竟被陈筱宝三诊而愈。从此,上至皇亲显赫,下至平民百姓,踵门求医者,日以百计。陈筱宝中年以后,更得宋代陈素庵《妇科医要》传世手抄本,又潜心钻研清代傅青主、叶天士等妇科巨著,尽得精秘。对妇女经、带、胎、产诸症,有独到之处。 陈氏妇科以善视色诊脉著称。每诊首重望色,而对病者的眼神尤为重视;也非常注重问诊,再以审症按脉,务使病无遁情,从而处方用药切中要害。他长于辞令,诊病时不但对病症医理阐述得晓畅明白,而且善于体验病者精神之所苦,劝喻譬解,消其忧虑,宽其情志。如此精神劝慰与药物治疗两相结合,收效益宏。他不但对前人的成就有所发展,更能以实践所得的经验传示后人。现在医卫部门审定的妇科成药中,有若干种就是根据他留传下来的验方制成的。 陈筱宝以“普救众生”为行医宗旨,收人虽丰,但自奉俭约,对病家不论贫富,一视同仁。他曾关嘱挂号处,凡属穿着号衣的人力车夫带家属来看病,一律不收诊金。每次出诊,见到生活艰困的病家,便把已收的诊金退回,甚至解囊送药。他曾刻制了一颗送药的印章,凡处方上盖有这一印戳的,病家即可到指定的药铺免费取药,冬天他常嘱殷富病家将酬金移给同仁辅元堂,普善山庄等慈善机关作施衣施食之用。他对出诊,不分路远路近,连黄浦江中小舢板上也肯去看病,他济贫济世的医德颇为人所称颂。 陈筱宝生活严肃,虽接触的病人都是妇女,但他端庄稳重,深得病家信任。他嗜书若命,广搜古今医籍,还注重收集民间单方。不管一天下来有多少辛苦,晚上总是一个人在书房聚精会神地批阅医书,或是记录临床医案,他读过的书,往往写满了眉批。除了读书,他还有做临床笔记的习惯。数十年中,他共写了四大本《陈氏妇科临诊散记》,约计20万字。 后因南市沦陷,三牌楼诊所无法延续。陈筱宝于1937年6月29日在法租界购买了巨籁达路(今巨鹿路)691号住房兼作诊所,就医的人随即从南市追随到巨籁达路,可以用门庭若市来形容。不幸的是,二三个月后,城中大火吞噬了三牌楼原来的住宅。陈筱宝藏在花坛内的大部分积蓄也被挖抢一空,这些积蓄是他将用来在闸北购地建立“贫民医院”的,最使他伤心的事还是他一生心血写成的陈氏妇科《临诊散记》被毁。名医绝技,未能传世,实为憾事。这种种沉重打击终于使陈筱宝一病不起,于1938年2月26日去世,享年65岁。 陈筱宝有二子二女,大儿陈盘根、小儿陈大年,均继承父业,攻中医妇科,孙辈也多习医,人称“杏林春色满陈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