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历史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05月13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上海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原为嘉道理私人住宅

嘉道理公馆全景 供图/章正元

文 章正元

嘉道理公馆位于延安西路64号(原大西路6号),如今是上海中国福利会少年宫。

这座乳白色的花园别墅,始建于1919年,是英籍犹太人埃里·嘉道理的私人住宅。主屋二层楼分为横三段,突出中间,两边对称。大楼室内面积3300多平方米,有大小20多个房间,楼下400平方米的大厅,是能容纳几百人跳舞的舞厅和举行近百人宴会的餐厅。立面以石柱为主要装饰,以显示雄伟气派;内部装饰更为富丽堂皇,颇具欧洲宫廷风格。门楣精雕细镂,漆以古铜花纹,室内墙面多用金箔贴饰;屋顶以石青制成各种花纹图案;地坪除大理石外,均以水曲柳、柚木嵌线拼花;大厅四壁用巨型大理石雕刻,上端制成穹顶,8盏玻璃珠吊灯成三、二、三排列,每当华灯齐放,满屋生辉。由于墙面及地面几乎都用意大利大理石饰面,扶梯、浴室、壁炉等也以大理石制作,故被誉为“大理石大厦”,成为上海近代著名建筑之一。

埃里·嘉道理(1867-1944)生于时属英国殖民地的巴格达。1881年,14岁的他投奔在香港新沙逊洋行做事的哥哥摩西,成为洋行里的书记员,后来被派往宁波办事处就职。后与哥哥两人合开了一家商行,做起经纪人的生意。1897年,嘉道理和一位英籍犹太女子结婚。这位女子的祖父是英国著名经纪人和慈善家,他们的家族公司是英格兰银行的金银交易经纪公司。1905年,嘉道理在上海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嘉道理公司,这是一家专门从事代理股票发行和买卖的公司。

在嘉道理的倡导下,上海的外资信托公司又与其联手组建了上海众业公所,俗称“交易所”。嘉道理作为发起人,自然担任上海众业公所的董事长。嘉道理还在香港、上海开设多家公司,经营自来水、电力、煤气、橡胶等产业,很快就跨入了上海的巨富行列。

1919年,一场大火烧毁了嘉道理在今黄陂南路上的住宅,他的妻子为了救家庭女教师而不幸葬身火海。嘉道理心中万分悲痛,带着两个儿子离开上海到伦敦暂住。临行前,他购进沪西大西路(今延安西路)14600平方米的土地,委托英商马海洋行设计建房,打算重建家园。谁知设计师格拉汉·布郎是一个酒鬼,常常是喝足了白兰地后对图纸大抒豪情,结果酒醉后的设计师大笔一挥,于1924年把供四五个人居住的宅院建成了一座大理石宫殿。当嘉道理一家回到上海时,面对着建筑承包商寄来的巨额账单惊讶得目瞪口呆。先后耗资白银达100万两,当时可买五千多万斤大米,可供14万人吃一年。

别墅虽然造价昂贵,但毕竟是一座美丽的建筑,嘉道理本人十分喜欢,更何况这座建筑一建成,即闻名世界,也就为嘉道理扬了名。

嘉道理是上海犹太人总会会长,他不仅把总会机关设在大理石大厦内,还专门调出几间房间供办公用。上海滩的中外人士都以能受邀到大理石大厦做客为荣。1924年6月26日,嘉道理在大理石大厦宴请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徐志摩、陆小曼等沪上众多名流应邀作陪。1934年6月2日,嘉道理在大理石大厦招待班禅喇嘛,随班禅抵沪的由高山吹鼓手组成的西藏乐队参加了舞会演奏。嘉道理还热衷举办慈善事业,在山海关路445号的育才中学,就有一幢嘉道理于1912年购地10亩建造的带有操场、高三层地教学楼。他还捐款创办上海首座肺结核病院(即今上海第一结核病防治院)等。嘉道理被英王授予爵士称号。嘉道理家族还关注和支持位于西摩路犹太教堂旁的上海犹太学堂,犹太儿童入学无力交学费者则由嘉道理所办的团体代付。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人进入上海租界,赶走嘉道理一家,把嘉道理公馆当作军事指挥机构。嘉道理所有财产被日本人掠去,于1944年2月8日病逝,葬于虹桥路的犹太人公墓。

后来,嘉道理的大儿子劳伦斯、小儿子霍瑞斯转至香港经营。日本投降后,该大厦又曾为美国驻沪空军做招待所用。

1948年11月,宋庆龄借大理石大厦举行劝募儿童福利基金的盛大舞会,莅会的中外各界名流八百余人,对大厦的建筑造型以及装修设计的艺术风格称赞不已。1953年,“大理石大厦”由中国福利会租用,同年“六一”际儿童节那天开幕的上海中国福利会少年宫,成为上海市儿童度过他们丰富多彩课余生活的乐园。毛泽东于1954年应宋庆龄之邀题写了“少年宫”三个大字。(内容摘自《静安文博钩沉》)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南京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