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正元 吴锦章(1899-1969),江苏无锡人。1914年吴锦章来沪,在法国人开设的安利饭店当学徒。吴锦章好学,十分能干,为老板赏识,于1921年晋升为经理。他见当时社会服装潮流渐趋欧化,西式服装穿后需经熨烫整理,才能重现挺括,乃设想开一家专为熨烫整理这类高档服装的洗衣店,以迎合社会需要。 1925年与人合伙在霞飞路(今淮海中路)租下一幢三层楼的店房,装修后开张迎客。从此,上海滩诞生了第一家由中国人开设的高档洗衣店——正章洗染洋行。 1926年,吴锦章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1717号开设正章洗染商店总店。此后,他陆续在福熙路(延安中路)、四川路、成都路等处开设了分店。正章的发展,在同行中不无羡忌,同行大多起而仿效谋其捷径,更有冒用正章店名者,连香港、台湾的洗染店也有出现挂用正章招牌的情形。 上海有的冒牌正章,竟有以水洗混充干洗等欺骗行为,既损害了顾客的利益,又败坏了老牌正章的声誉。吴锦章为维护店誉,于1947年向当时的政府申请注册,但国民党政府规定必须在首都南京设有营业店址,才可受理申请。 于是,吴锦章即在南京的商业闹市新街口开设了一家正章洗染店南京总店,获准取得了正章店名的专用权,使老牌正章依然独树一帜,生意鼎盛,名闻遐迩。 吴锦章经营意识敏锐,把服务措施做在顾客需要之前。如开始仅做西装礼服的熨烫业务,后来逐步发展成水洗、干洗、整理等全套服务。收洗品种也从西服扩大到中式服装、棉袄、丝棉袄、呢帽、裘皮、皮件以及毛、呢、丝绸等织物。服务项目有棉衣拆洗、雨衣上胶、皮茄克上光等,进而又特设缝纫组,代客拆装中式衣领,拆装易损的衣饰和钮扣,代翻丝绵和织补等业务。 吴锦章对洗烫质量把关很严,他认为洗得干净、烫得笔挺本身就是广告。为保证经营信誉,对洗衣质量刻意求精,毫不马虎,制订了若干质量检验制度。如洗涤要整洗如新,保持原型不走样;易缩服装洗前要量好尺寸,力求熨烫恢复原状;不能去除的污渍要贴上说明标签;熨烫要光洁挺括,不得有焦损等,把一系列质检工作贯穿在收、发、存、加工等各个环节。 吴锦章从商有年,深谙经营之道,对广告艺术别有新招。1936年他从日本进口了一台干洗机,首家采用机器干洗,成为上海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洗染店。吴锦章在店堂里公开操作表演吸引顾客。他别出心裁地设计一套5米长的西装作为商店标志,从3楼阳台直挂到底层,远在几百米外就能看到,新奇突出,行人大多为之驻足。在行业中率先实行电话联系上门接送洗染业务。为让顾客容易记住电话号码,特地在报上登广告悬赏征集号码的谐音,一时引起轰动。 最后选定“83315”电话号码,谐音是“勿洗洗要污”,形象而贴切的谐音迅速传遍了上海。静安寺正章增添了多辆箱柜式的收送三轮车,由专人驾车穿梭于洋楼公寓之间,备受赞赏。每天除用自行车收送外,还配备“奥司汀”汽车,在车身和驾驶员的制服上都印上正章字号,负责全市输送,把广告做活了。 吴锦章之子吴国良继承父业。他对化学原理较有心得。根据人们衣着变化的洗涤,要求发明以化学药物去除织物污渍,进行研制适合于家用的洗涤产品。他把家中的亭子间辟为实验室,在实验室里放上显微镜、恒温锅、均质器等测试仪器和上百种化学药品,每研制成一种产品,往往是几十次甚至数百次试验的结果。 他从研制干洗肥皂开始,陆续研制成干洗祛斑剂、皮革去污膏、皮革光亮剂、特效洗洁精、去锈灵、羊毛衫高效洗涤剂等。其中,皮革光亮剂和皮革去污膏在全国一次评价会上被评为银质奖和优秀奖。 如今,正章不断创新开发日用洗涤剂产品,逐渐形成了特点突出、性能稳定、使用方便、口碑俱佳的“洗、护、卫、厨”四大系列产品。 改革开放以来,正章洗染店改组为上海正章洗染有限公司。这个“中华老字号”的企业,在洗、烫、烘、染、整等各道工序的操作上,陆续实现了电气化和自动化,并不断开拓创新,发展成为一家融洗烫服务、生产和销售日用洗涤化工产品的综合型企业。 2006年10月,上海正章洗染有限公司在丰翔路1955号占地52亩的新厂区里,洗衣加工车间、化工产品车间两条进口流水线正式投产运作,企业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 (内容摘自《静安文博钩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