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西看上海”栏目的老朋友章正元发表了新书《行旅拾萃》。该书在多方面展示章正元从军人到机关干部再到文人的人生转变之余,还记录了不少静安的历史。本栏目将定期更新这些静安故事,以飨读者。 文 章正元 静安寺寺门正门前,原来有一口井,并和地下泉眼相通,泉眼涌出的水是热的,它昼夜不停地冒水,很像一直沸腾的开水。于是被称为“沸井”。 乾隆四十三年(1769)在井边修了一座石亭,题名是“应天涌泉”。同治十三年(1874年) 重修涌泉石护栏时,上海书画家胡公寿为沸井题匾——“天下第六泉”,于是这口井成了当时上海知名度很高的风景点。 第六泉的定位是唐代刘伯刍所定。《煎茶水记》戴刘伯刍言,水之宜茶者七:“扬子江中冷泉第一,惠泉第二,虎丘第三,丹阳第四,大明寺第五,松江第六,淮水第七。”由此,这些地方的泉水成了闻名遐迩的煮茶珍品。松江的第六泉,就是原吴淞江畔静安寺的“涌泉”。 涌泉井一直存在至1899年,后因租界修筑马路,致使民国年间涌泉现象基本消失。1946年,静安寺新山门建成,寺僧在泉旁建一阿育王柱式梵幢,并疏浚涌泉。 1966年下半年南京西路拓宽,涌泉井护栏被拆,并被加盖填平埋在路下。上世纪90年代末,上海地铁2号线挖掘时,挖出一些当年涌泉井的护栏等原物,送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收藏。 2000年9月开始,静安寺再次进行大规模的改建工程,对涌泉也重新挖掘,在新建的钟楼底层殿堂的正当中,用666块花岗石重新砌筑井壁、井台、石栏,井深6米,井口直径1.2米,井底直径1.8米,井底石重60000斤。 围栏为六边形,由苏州古典园林建筑公司按原样加工安装,名为“潜龙古水”,使“涌泉”重见天日。篆书“天下第六泉”五个大字,是由图书馆事业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家团廷龙先生在其95岁高龄时专为静安寺题写的,阴字贴金。 让“涌泉”相报,为大众服务。2003年春,静安寺特聘地矿部上海中心实验室为寺庙安装了一套高档的净水处理和小瓶水灌装系统。净水水源取自地下156米深第三含水层,经环保、质监、卫生检疫等相关部门的综合检测,涌泉水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甘甜爽口,清澈凛洌,为优质地下可饮用水。慧明大和尚题写了“甘露坊”“静安甘露”,为沪上寺庙首家净水厂和自产瓶装水各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静安甘露”成为寺庙招待宾客的饮用之水。 2009年9月26日,改扩建后供游客观赏的“涌泉”在南京西路、华山路口落成,可以看到这里也有一处“静安涌泉”,说明上写着:“始于南宋,涌泉成为静安寺八景之一,史称天下第六泉,享誉海内外,今以现代景观手法重塑涌泉风貌,以彰显历史文化底蕴与时代气息。” (内容摘自《旅行拾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