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正元 郑正秋(1888-1935),广东潮阳人,生于上海,原名芳泽,号伯常,别署药风。郑正秋肄业于育才公学(今育才中学),博学多艺,主张中国人自己拍故事片。 清末,郑正秋与一些革命人士相识,并对戏剧产生兴趣,以“正秋”为笔名在《民呼》《民吁》《民立》报上发表剧评,是为上海剧评之始。 1913年,郑正秋开始电影文学创作,与张石川(1889-1953)合作编导了我国第一部有正式剧本和专人导演的无声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开发中国电影“第一桶金”。 剧本是郑正秋根据他家乡潮州的乡俗风情撰写了一对青年男女婚姻不幸遭遇的故事。夏衍誉为“给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同年9月,影片《难夫难妻》在上海新新舞台举行首映式时,国人无不奔走相告,竞相观看,为中国第一部故事片的诞生鼓掌叫好。 此后,郑正秋组织新民、大中华等剧社,从事新剧运动10余年,被称为能编能演的“职业剧人”,以“言论老生”驰誉剧坛。 当年编演新剧的剧目都是没有剧本、靠演员即兴编演、临场发挥的“幕表戏”,演的大都是“家庭戏”,把家庭琐事描述得惟妙惟肖,演出来不但浅显而且妇孺皆知颇具兴味,于是男女老幼个个欢迎。1911到1917年,是以“家庭戏”为主的新剧发展兴盛时期。后来,新剧逐渐被现代话剧所代替。 “五四”运动后,郑正秋创办新民图书馆,发行“药风月刊”。1922年与张石川、周剑云等共同创办明星影片公司,同时设立明星影戏学校,自任校长,把精力逐渐转回到电影创作。 从此,他的创作十分旺盛,本着“为弱者鸣不平”的创作主张,相继拍摄了《苦儿弱女》《上海一妇人》等一批妇女题材的影片,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婢女、妓女、童养媳的悲剧命运,寄予了深厚的同情,揭露和抨击了封建伦理道德与婚姻制度的罪恶,均富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1923 年底,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孤儿救祖记》,影片宣扬“平民教育”在“从善惩恶”、改良社会中的主导作用,各地映期长达半年之久,对之后中国电影的发展影响深远。 “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后,郑正秋在中共党组织的团结帮助下,被选为中国电影文化协会执行委员,成为“一个立场坚定、态度鲜明的进步的社会活动家”。 1933年,他在《明星日报》发表《如何走上前进之路》一文,提出“反帝、反资、反封建”的口号,热情欢迎新文艺工作者参加电影工作。同年,他编导的影片《姐妹花》,在公映后引起轰动,成为他的代表作。 1935年7月16日,年仅47岁的郑正秋病逝。郑正秋一生共编导影片40余部,以平易通俗、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具有鲜明民族风格著称,为中国电影事业拓荒者之一。郑正秋被誉为中国电影之父,郑小秋则是中国电影之子。 郑正秋的长子郑小秋原名鸿彬,生于上海,幼时即随父登台演出。1923年参演《孤儿救祖记》,他在影片中饰演了主角——12岁的儿童余璞,淳朴乖顺,救祖救母,令人喜爱。 故有人言:“《孤儿》救公司(指明星影片公司),《孤儿》救电影(指中国民族电影)。”后来,郑小秋相继在《小朋友》《好哥哥》《一个小工人》等影片中扮演角色,成为中国早期电影的第一位著名童星。之后他任明星影片公司演员,主演影片数十部。 当有声片传入中国后,郑小秋投入了中国电影由无声到有声的过渡。在有声影片《啼笑因缘》中任主演,他那有着浓厚上海味的国语,被录在胶片上,存留至今,记载着早期中国影人使中国电影实现由无声向有声的重大历史性变革时的奋斗足迹。1938年后,独立导演《热血》等影片。 建国后,郑小秋任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导演,先后导演科教片40多部,并多次获得电影百花奖、国际科教片大奖。曾任上海市政协委员、中国影协理事。 郑小秋从童星到明星,从演员到导演,从无声片到有声片,从黑白片到彩色片,从故事片到科教片,在200多部影片的表、导演工作中,他为中国电影作出了毕生的贡献。1989年9月13日,郑小秋病逝。 他生前多次讲到:“童星”的产生,往往带有许多偶然性。如果能发展成一个时代的“明星”,则定要有几十年如一日的痛苦磨炼和顽强不息的拼搏。过去如此,现在和未来也应该这样。(内容摘自《静安文博钩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