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历史

版面概览

上一版   

 

2020年09月23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住在愚园路上的“中国流行音乐之父”

黎锦晖旧居 供图/章正元
联华歌舞班旧址 供图/章正元

文 章正元

“小兔子乖乖,把门开开,不开不开就不开,妈妈没回来……”这首儿歌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却很少有人知道是谁写的。其实这是一首儿童歌舞表演曲,叫《老虎叫门》,写于1920年,作者就是黎锦晖。

黎锦晖(1891-1967),字均荃,湖南湘潭人,出生于书香门第。中国自己的儿童歌舞音乐史是自黎锦晖开始的。黎锦晖在音乐上并不是科班出身,但他幼年时就痴迷于音乐。家乡的花鼓戏、湘剧给了他丰富的音乐滋养,他无师自通,学会了多种乐器。

“五四”运动前夕,黎锦晖到了北京,戏台上的京昆雅韵,天桥的民间传唱,都为他所钟爱。北京二十七中学的前身是蔡元培创办的北平孔德学校,黎锦晖曾是该校的教员。一次,蔡元培发现学校校歌竟然采用日本国歌曲调,马上找到黎锦晖,鼓励他创作富有民族特色的新校歌。这是黎锦晖从事音乐创作的转折点。

黎锦晖1920年到上海,在中华书局主编《小朋友》周刊。他认为,学习国语应该从唱歌入手,开始致力于儿童歌舞音乐创作。为推广国语,在从1920年开始的近10年里,他依照儿童的特点,把歌曲和舞蹈结合起来,先后共写了24首儿童歌舞表演曲,11部儿童歌舞剧。

儿童歌舞表演曲是集音乐、诗歌、舞蹈和游戏于一体的儿童音乐体裁,有《可怜的秋香》《三个小宝贝》等;儿童歌舞剧则类似小型歌剧,有《麻雀与小孩》《明月之夜》《葡萄仙子》等。这些儿童音乐作品逐渐风行全国,在校园生活中产生了广泛影响。黎锦晖因此成为中国近现代儿童歌舞音乐的开创者。

1927年2月,黎锦晖用中华书局给的版税补偿金和友人的赞助,在上海创办了我国最早的一所专门训练歌舞人才的教育机构——中华歌舞专门学校。1928年初改为中华歌舞团,是中国最早的营业性歌舞团体之一。

该团全团30余人,同年5月起赴香港、新加坡等南洋群岛城市巡回演出,《毛毛雨》等流行歌曲已与他的儿童歌舞一起成为主要节目,揭开了中国歌舞艺术在海外演出的帷幕。

中华歌舞团解散后,黎锦晖于1930年组建了明月歌舞团,这是中国流行音乐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团体。聂耳也是从这里走上音乐创作之路的。1931 年6月,被上海联华影业公司吸收改组,成立联华歌舞班,置备了应用家具,一律由公司供给膳宿,演员、乐师分等级支给工资。

这以后,黎锦晖组建过专业演出团体有明月歌舞剧社、明月歌舞社等,时间都不长,但对于普及推广歌舞音乐,包括对扩大黎锦晖的“家庭爱情歌曲”的影响,都起过重要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不仅人民音乐家聂耳、王人美、薛玲仙、胡笳、白虹、黎锦光、严华、周璇等一大批艺坛名人都曾经在这里学习、演出过,黎锦晖还在这个歌舞团里收留和保护过一些党的地下工作者和进步文化人士的亲属,如钱壮飞的女儿钱蓁蓁,黎锦晖为她改名为黎莉莉,培养成为歌舞团的主要台柱,还有郭沫若的夫人等。

1936年6月,黎锦晖在率团赴南京演出后,结束了与歌舞团的关系,回到了家乡长沙。黎锦晖在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做出开创性的贡献载入了史册。因为有了黎锦晖,中国出现了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毛毛雨》,中国出现了第一个歌星——黎明晖(其长女),中国诞生了第一位歌后——周璇……

抗战爆发后,黎锦晖参加救亡运动,创作歌曲《向前进攻》,歌舞剧《最后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黎锦晖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担任作曲等工作,并兼任中国音乐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当年,黎锦晖组建的歌舞团及个人家庭都在静安区域内。联华歌舞班租下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1298号整幢房子;明月歌舞剧社租在赫德路(今常德路)恒德里65号的一幢房子,后搬到胶州路170弄的一幢房子;明月歌剧社先后租下新闸路沁园村14号双幢房屋,西摩路(今陕西北路)安逸坊。

黎锦晖先因丧偶单身而随团同住,后于1929年冬与歌舞演员徐来结婚,住过胶州路170弄、蝶村(今愚园路641弄)16号。1935年,徐来成了电影明星后,与黎锦晖离了婚。1936年,黎锦晖与北京来沪追随其的梁栖结婚。黎锦晖为她改名为梁惠芳——贤惠大方的好伴侣。

黎锦晖建国后来上海电影制片厂工作,夫妇俩从1950年至1967年一直居住在愚园路576弄43号,相依为命,始终不渝。他于1967年2月15日在上海延安医院(今华东医院)去世,时年76岁。

(内容摘自《静安文博钩沉》)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南京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