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正元 位于延安中路801号的陈鹤琴小学,原名延安中路小学。为纪念现代著名教育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有“中国现代儿童教育之父”之称的陈鹤琴先生,2005年10月27日,静安区将其命名为“陈鹤琴小学”,成为陈鹤琴教育思想的实验基地。 陈鹤琴(1892-1982)是浙江上虞人。他191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留学美国,毕业于霍布金斯大学,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学位。1919年,陈鹤琴回国后,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教授、教务长,南京市教育局教育科长,上海工部局华人教育处处长等职,1930年起,先后在江西、上海创办实验幼稚师范、上海女子师范等校并任校长。 陈鹤琴先生致力于教育科学的研究,创建一个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完整的幼稚师范教育体系,进行中国化的幼儿教育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工作,培养一大批幼教工作者。 1928年至1939年,陈鹤琴在上海租界工部局任华人教育处处长期间,先后创办8所小学(附设幼稚园)和1所女子中学,在工人居住区办职工夜校和推行两部制教育。其中,西区小学(今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于1932年春在新闸路购地建校舍。学校的一切设施都是陈鹤琴根据教育原理和儿童特点自行设计的。 西区小学是陈鹤琴“活教育”的实验基地。他主张学生德智体并重,提倡手脑并用,发展儿童的创造能力。他亲自编写《儿童用语课本》,主编自然教材《我们的周围》《我们的身边》《我们的上海》《我们的祖国》。 陈鹤琴聘请教师不仅看学历、看教学能力,还看仪表态度,特别注意是否有一颗热爱儿童的心。对教师的培养十分重视,经常听教师的课,与教师一起参加活动,找教师谈心。陈鹤琴先生还是从事现代木偶戏活动的文化人之一。当年,他还在小学里提倡和表演木偶戏。他赞扬由教师虞哲光编导和儿童自己演出的爱国主义木偶戏《卧薪尝胆》和《木兰从军》等。 随着女权运动的发展,陈鹤琴力主开办女子中学。1931年秋,创办工部局女子中学(今上海市第一中学)。1934至1935年赴欧考察回国后,积极宣传西方和苏联的教育经验。 抗战胜利后,陈鹤琴由于支持和参加民主运动,并担任上海小学教师联合进修会和上海市教师福利促进会的顾问,而受到国民党当局的威胁。陈于1949年5月4日和5月10日接连两次遭到逮捕,后经上海五位大学校长和友人营救才获释。 1949年10月1日,陈鹤琴应邀赴京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后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南京师范学院院长等。1982年12月30日病逝,享年90岁。(内容摘自《静安文博钩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