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正元 熊佛西楼在上海戏剧学院校园内,有一座以纪念上戏第一任院长熊佛西命名的建筑“熊佛西楼”。它不仅代表了对著名戏剧家熊佛西的怀念,也是上海戏剧学院历史的见证和精神的象征。 熊佛西(1900-1965),江西丰城县人。他读中学时,第一次看到文明戏《马槽》,引起他对现代戏剧的憧憬。他于1920年秋考入燕京大学,对话剧特别爱好,创作《青春悲哀》等七部话剧,并出版了第一个戏剧专集。1924年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戏剧和教育,1926年获硕士学位回国后,立下将毕生精力献给祖国戏剧事业的誓言。 1945年12月1日,由著名教育家顾毓琇与著名戏剧家李健吾、顾仲彝、黄佐临等,在上海四川北路横浜桥的一幢古老的四层楼里创立了“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即上海戏剧学院前身),熊佛西应邀担任研究组(编导组)主任。 1947年1月,熊佛西任校长,1949年10月改名为“上海市戏剧专科学校”任校长,1952年9月改为“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任院长,1956年12月正式更名为“上海戏剧学院”任院长。 1948年12月,熊佛西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秘密戏剧电影工作者协会。上海地下剧影协会是中共中央和上海地下文委领导的外围组织,主要任务是在戏剧、电影界上层人士中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积极准备迎接上海解放的工作。1949年春的一天,根据党的指示,熊佛西分别上门找梅兰芳、周信芳谈心,推心置腹,表示“受有关方面委托”而来,转达了党希望他们留下来和上海人民一起迎接解放的意愿。在熊佛西坦率而真诚的启发下,梅兰芳、周信芳均要熊佛西向党中央转告:决不会受反动派胁迫!熊佛西为自己能得到党的信任并为党完成了这项任务而感到高兴。人称“熊大胡子”的他,兴奋地把多年的长胡须剃光,殷切盼望解放上海和迎接中国共产党接管市立剧校。 1949年7月,熊佛西到北京出席了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的接见。1956年2月,熊佛西第二次受到毛泽东的接见。毛泽东握着熊佛西的手说:“熊先生,你过去写的剧本我看过,很好!今后希望你还多写剧本。”两句热情鼓励的话,使已搁笔多年的熊佛西立即动手,三个月便写出了中国话剧史上第一个反映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四幕话剧《上海滩的春天》,由上海人民艺术剧团演出,并译成俄文发表。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说:“熊佛西是我们国家之宝,我们任何人都应该加以尊敬。” 由于学院规模扩大,原有校址已不敷应用,遂毛泽东于1955年8月迁入幽静迷人的华山路630号现址。熊佛西爱学生是有名的,对学生讲话都说“我的孩子们”,他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子女一样,怀着是一种真挚炽热的爱。熊佛西和同事们的辛勤耕耘,培养了数以千计的编、导、舞、美等各项目的艺术人才。他们当中有的成为了影响中国乃至世界戏剧、电影、美术界的著名艺术家。在建院10周年时,学生们赠送“桃李满天下”的锦旗,表达了对熊佛西院长的无限崇敬。1965年10月26日,中国近代著名戏剧教育家、作家熊佛西病逝。熊佛西一生创作了27部多幕剧和16部独幕剧,有7种戏剧集出版。他还撰写了《佛西论剧》《写剧原理》《戏剧大众化的实验》等理论著作。 建成于1903年的熊佛西楼是幢两层德式小洋房,方方正正,建筑的一、二层均是敞开式回廊,以贯通两层的木柱支撑,三面有木饰栏杆。它的风格是含蓄、宁静的,它的体量和线条的比例十分和谐。原是旅沪德侨的乡村俱乐部,后又成为法国的台尔蒙俱乐部。抗战胜利后,“中电公司”作为办公楼及当时远东地区最早最大的录音棚。著名指挥家黄贻钧、金嗓子周璇、电影明星赵丹、白杨、张伐等出入其间为电影配音。上戏迁来后,也是熊佛西楼的前身为演出科楼。 熊佛西楼经历了百年风风雨雨。2000年,上戏按熊佛西楼建筑原样对其进行了恢复与保护,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保留木门窗、拱形大门、腰窗、天花板、壁炉、门把手等,在融入现代装潢技巧后使精致的老建筑焕然一新。如今的熊佛西楼依然生机勃勃,学院会议、学术交流、老干部老校友联欢、实验演出等经常在这里活动。(内容摘自《静安文博钩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