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正元 很少有人知道,在旧上海租界,有一条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马路,而且还是租界里第一条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路名,那就是善钟路,即今天的常熟路。常熟路虽不长,却是连接几条东西贯通主干道的必经之路。这一切,都和20世纪初的大地主陶善钟有关,善钟路就是因他捐地修筑而得名。 常熟路(原善钟路)113弄2-31号的善钟里,也是因陶善钟投资建造而取其名。占地22.48亩,为较典型的砖木结构新式里弄住宅群。该建筑于1930年由潘义泰营造厂承建,系双毗邻连二至三层花园住宅25幢,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房屋坐北朝南,布局对称,建筑立面为红机砖与拉毛水泥,人字三角尖顶,有壁炉、烟囱。每幢屋前庭院树木茂盛,显得十分幽静。 陶善钟原名陶如增,清末浦东顾路人。陶善钟是英商跑马总会的驯马师,后来又开马车行发了大财。在1889年之前,上海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西界不超过今天的西藏中路和西藏南路,在租界外的西面,大多是农田,地价十分低廉,而且越往西地价就越便宜。陶善钟是农民出身,对土地有特殊的感情与追求,他将赚到的钱几乎都投入到土地购买中。据统计,陶善钟在后来的善钟路一带拥有土地几千亩,成了一个大地主。1899年,公共租界扩张,西界延伸到静安寺,1914年法租界向西扩张到华山路。这样一来,陶善钟拥有的土地就随着租界的扩张而越来越升值,他也成了上海的一名大富翁。后来,陶善钟与英国建筑师白兰泰和律师陆舌儒合作,成立了泰利洋行,以外商名义开展房地产业。于是,陶善钟无偿让出自己的土地筑了一条由静安寺通往西江路(即后来的霞飞路,今杜月笙淮海中路)的马路,被法租界当局定名为善钟路。陶善钟后在善钟路113弄建造了新式里弄住宅群——善钟里,在100弄10号建造了自住的豪宅。 常熟路113弄1、3号房屋是假三层英式风格建筑,砖木结构,红砖外墙,红瓦屋面,洋松地板,柳安木门、木窗。主屋前有370多平方米园地。原产权人为商人陆冲鹏,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做过贩卖鸦片毒品之类的生意。 了解上海近代史的人都知道,上海开埠是中、英鸦片战争的结果。开埠后,鸦片便由洋船源源不断运来。1847年至1860年,输入上海一地的鸦片竟占全国总输入量的一半以上。于是,白银大量外流,鸦片业日盛一日。清政府虽多次颁布禁烟令,但实际上禁而不止。上海情况更为特殊,因为有租界,皇帝的禁令不起作用。上海一时烟馆多于茶馆,光两租界地区就多达1500余家。 据史书记载:抗战前,上海一地有鸦片或毒品吸食者10万人。上海人俗称鸦片为烟,毒品是海洛因(即白粉)、红丸(即红珠子)。当年沪西一带,吸毒者众多,往往一夜寒风起,街头冻尸骨便时有所见,这些“冻尸骨”绝大多数是吸毒者。 上海烟毒盛行,罪魁祸首当然是洋人与租界当局,但中国人的败类如流氓、军阀、汉奸等也令人发指。其中,1918年底由杜月笙与黄金荣、金廷荪合股组建的贩毒保险公司,即“三鑫公司”向贩卖鸦片的土行、烟馆收取保险费,后增收烟枪捐,同时自营鸦片买卖。每年收入有5000万元以上。 三鑫公司靠鸦片大发横财仍不满足,又染指海洛因、红丸等毒品。一天,黄金荣得知军阀段祺瑞与日本人勾结走私红丸500箱,已派陆冲鹏为全权代表着手推销。黄金荣立即与杜月笙、张啸林密谋设置圈套,引陆冲鹏上钩。他们先放出风声,法租界当局将对这批毒品严加防范,一旦发现,即抄没毒品,拘捕人犯。 陆冲鹏是个商人,一听慌了神,即托人向黄金荣疏通。黄金荣约陆冲鹏到西藏中路附近的一品香饭店面谈。到了时间,黄金荣不出面,由杜月笙、张啸林做代表,要陆冲鹏以500箱红丸与三鑫公司合股,再从中拨出100箱给公司做分股。换言之,除了白送100箱外,其余400箱由公司包销。三鑫公司胃口之大,手段之辣,于此可见一斑。 如今,善钟里的房屋多为居民住宅,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里走过历史风云,焕发出了新的魅力。(内容摘自《静安文博钩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