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绿舟

版面概览

上一版   

 

2019年07月15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垃圾分类 触发的回忆

见眼下大伙正为细到极致的“垃圾分类”一时间摸不清头脑。我不由得想起,小时候那些与“垃圾”有关的事情。

所谓的“湿垃圾”,上海人习惯称之为“泔脚”,困难时期每个“横弄堂”里都安置着一大一小两只“泔脚瓿斗”,一种大口的瓦缸。大的一只供各家将洗菜时鱼或家禽的下水、剩菜剩饭,及饭后桌子上清扫下的豆壳、鱼骨、虾壳等,一概倒入。每天会有人收走作为猪饲料。小的一只用来收集淘米水,那时的米没现在处理得干净,需要认真淘洗一番,将淘米水放在脸盆里,沉淀一会,再倒进弄堂里的另一只“瓿斗”里。每天傍晚也同样有人将灰白色的沉淀物掏走,据说那可是上好的饲料。而生活中最主要的干垃圾是煤球灰,每天过街楼下的垃圾箱里满满的都是黄色的煤球或煤饼的“残骸”和灰,路过时恰巧风吹起总得赶紧捂住口鼻。有人将干湿垃圾之别,以猪猡吃不吃为界,也确有些道理。

那时候20世纪最实用又最糟糕的发明“塑料”还十分稀有,难得买回有塑料包装的东西,其塑料袋是舍不得丢弃的,妈妈总是洗干净后抹平了,仔细地收藏起来。尤其是我下乡那几年这些旧塑料袋总是大有用武之地。

若是说到可回收之物,哪里舍得进垃圾箱?鸡胗皮、甲鱼壳、墨鱼骨,甚至头发、指甲都有人专替药店收购。还有将鸡毛、鸭毛拔下晒干了,照样换铜钿,而牙膏壳子最行巧时能一只卖到三分!其它洋瓶、碎玻璃可换自来火,或者与破旧到无法“挽救”的衣服、碎布料、旧书报一起拿到废品回收站换钱。那时废品回收站可算是人丁兴旺。尤其是每逢学期结束,孩子们将一学期下来的书本、练习册赶紧拿去卖了,给自己的假期里的玩耍积下些许本钱。

真的别说,那时的垃圾早就分类,除了煤灰很少有丢弃的,连烂菜叶还留着,喂养在自家天井里的小鸡雏呢!  (顾顺麟)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南码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