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黄浦江浩浩荡荡千百年来养育着两岸辛劳的人们,那么一条几乎被人遗忘的小河曾经也浇灌滋润了南码头三里桥一方熟土,也为我们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的孩提生活增添过无穷的乐趣。 由黄浦江南码头河口蜿蜒流经南码头镇、杨家宅、徐家宅、胡家大院后的这条小河,遇见了一条小泾,相互“握了个手”又各自向前。也不知哪年哪月,由何方人士在河岔口处先后修筑了三座桥以方便乡邻出行,其中数南北向的石桥最为“气派”,由三条五米长、半米宽的条石做桥面,架在八级条石砌筑的桥墩上,高出路面1-2米。此地也因有了这三座桥,得了个新名号——三里桥。 三里桥附近人口稠密,一条弹硌小街由南码头镇延伸而来,穿过两旁低矮的民房,一个拐弯走上了高大的石桥,又一路延伸向前。此石子路约莫着有约三里长,合着地名,此路也顺应着叫了三里桥路。镇西边也有路延伸了过去,两头一分,这大概就是东、西三里桥路路名的由来吧。 大石桥边的这条小河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依旧河宽水深,仍可看它潮起潮落。河边百姓们几户几家地合资建了多座伸向河中的水桥,方便人们取水、洗衣、洗菜。涨潮了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候,游泳好手纷纷亮相,互相嬉水追逐,兴致来了再来个潜泳比赛。胆大点的会争先恐后地立在大石桥上玩跳水,一时水花四溅,动作虽不规范,勇气却十足。河边到处充满了嬉笑声、吵闹声,不绝于耳。也不时有些家长生怕出事,拿着长竹竿来“请”自己的小孩回家。 小河边经常会过来一些美专的老师和学生,他们在石桥边支起画架、拿起画笔,一画就是几个小时。有的孩子还自告奋勇地站上大桥头当起了模特儿,若被画进了画便高兴得不得了,逢人就吹嘘。有好奇者会问:“我们这个穷地方,有什么好画哒?”画者却振振有词:“这里有桥有水、而且三座桥还挨着,典型的江南乡村美景!你们一直生活在这里,感觉不到。”是啊,今日遥想那景那画,真是充满了诗情画意,心头也会有些空落落的。 每逢暴雨过后,小河边就会有另一批人前来。他们扛着一捆竹竿,有粗有细,用四根细竹竿支开一张五、六米见宽的大网,连上主杆下到水里,用绳索一起一放地扳(网)起了鱼,这也是孩童们最热闹的时间。退潮了这里便是小孩子的天堂,他们拿着脸盆、铁桶,小心翼翼地围着来不及撤离的小鱼小虾们,实行各个抓捕,有时真还有收获。因为抓到了鱼,拿回家时嗓门也大了不少。是呀,在那食物匮乏的年代,有点小鱼小虾的改善一下生活,心里总是美滋滋的。 夏日的傍晚,河边的空地上时不时地会来戏班子。琴声悠扬,板竹声声,唱得最是好听的,好像是《孙贵生》、《玉蜻蜓》等老戏。小孩大多只管追打吵闹,一些老戏迷们却连连叫妙,戏瘾十足。唱戏间隙会有人拿着锣盆收钱,听着硬币掉入盆中的叮咚声,“两袋清风”的孩子们只能躲在别人后面望盆兴叹。偶尔有小孩吵着向大人要到了钱,就会很光荣地理直气壮地搬上小凳坐到最前面看戏。 时光荏苒,当年再顽皮的孩童也已两鬓斑白,小河消失在眼前,三座桥也不复存在,但对吾辈而言,三里桥、小河的往事仿佛历历在目,梦里常见。 (朱金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