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绿舟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01月20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挥不去的灶香味

有道是,时间可以改变容颜,却改变不了情怀。故乡绍兴马鞍圆驾桥外婆家大灶头绵延保存下来“醇香”的记忆,总是那么的亲切温馨和回味悠长。

通常的绍兴大灶头,大致筑有两眼灶,放进足够的柴火,两个灶可同时烧菜煮饭。一般平常日子里,我外婆只烧一个灶。淘好米,放上水,在米的上面放一只空碗;等饭烧好了,这碗也成了一碗米汤。这汤营养价值极高,是无污染标准的绿色健康食品。假如烧的饭多,那么米汤也就越满。放上一点红糖,那真是老幼皆宜的极佳补品。平时外婆家大灶里的菜,以蒸为主。米下锅后,锅上放一只蒸架,上面放些茄子、咸白菜、霉毛豆、霉千张、霉干菜焐肉,还有臭豆腐、臭冬瓜、臭苋菜梗、蛋羹等小菜。待饭熟了,锅盖掀开,饭菜香味,扑鼻而来,令人食欲大增。蒸好的菜熟得几乎可以不用牙齿,这是真正的原汁原味味蕾视觉享受啊!当然,如遇上亲戚来了,蒸锅上可酌情增添些鮝冻肉、腊肉、腊鸡、腊鸭、腊鹅等“腊味大全”,那灶间的香味愈加郁烈了,可谓是绕梁三日、嗅味无穷、经久不散了。更有那锅底厚厚一层金黄的锅巴,嚼起来“嘎嘣嘎嘣”,那是全家人吃完饭后抢着吃的点心,这是现在电饭煲和高压锅使尽“浑身解数”也做不出来的。

每到春秋冬季,烧火这个“行当”最吃香,就算最懒的人也会自告奋勇地站出来,“让我烧火吧。”要知道,别的“大胡”(地方)大都冷冰冰,唯独这块“风水宝地”热烘烘,暖意十足,犹如坐在热水汀旁。有时我一边烧火,一边还可往灶膛里扔把花生进去,沒多久就烤熟了。用火叉一拨拉,拣了出来剥开,好香!也可以扔几个番薯进去,等飘出饭香的时候,红薯还在接受火的熏烤,酝酿美味。等红薯出灶的时候,满满一层灰也抵挡不住它的诱人飘香,顾不了那么多,直接掰开就吃,满口生香,回味无穷。值得一提的是,两眼灶旁还有专管盛水的小直桶汤眼灶,如烫绍酒,或用热水洗涮碗筷锅碟等不亚于洗洁精的功效,这完全归功于大灶头余热的充分利用,更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运用之妙。另外,还不得不提及的是,把灶膛内闪着火星的热灰铲到“火铳"(指手炉、脚炉)里,是外出看社戏掖着捂手、捂脚的“暖宝宝”好帮手,亦是落雨天烘烤小孩潮衣服、湿尿布的良好“护身佛”……

弹指一挥间,在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中,乡村也电气化了,煤气灶、电磁炉毫不客气地把土灶挤出了人们的生活视线,被更科学化的重新设计所代替。小小厨房,尽管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演绎着炉火灶间一幕又一幕的精彩老“食”光,似乎在现代的生活中渐行渐远。只是那入口醇香的味道,久久的难以让人忘怀,长存在心间,只是少了那太多的童年某种乐趣和不尽的亲切感……  (朱贯赋)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南码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