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这首儿童歌曲经典中的经典作品,而今已唱响近50年,其词作者为金果临,曲作者为金月苓。两人是亲戚关系,他们既是堂姐弟、又是表姐弟,因为他们各自的母亲是一对亲姐妹,而各自的父亲又是一对亲兄弟,真可谓是“亲上加亲”。俩人从小情谊深厚,直到少年时期才分开。在创作《我爱北京天安门》这首歌时,他们却没有彼此的交流。 《我爱北京天安门》歌词创作于1969年11月29日,那一年金果临13岁,是上海市常德路第二小学五年级学生。而金月苓则是在1970年上海出版的第三期《红小兵》杂志上读到这首歌词后完成谱曲的,那一年她19岁,是上海第六玻璃厂的一名普通女工。 《我爱北京天安门》这首歌词从创作到发表有过4次修改,在金果临的笔记本上,歌词最初的题目是《金光照的全球红》:“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太阳升起金光照,金光照的全球红!”投稿时,金果临将最后两句改成“太阳光辉照万里,祖国山河处处春”,题目也更名为《我爱北京天安门》。金月苓谱的是第二版歌词。谱完曲后,她将作品寄给了杂志社,1970年9月的一天,金月苓去上夜班,刚到单位门口,就被门卫的师傅叫住,递给她一封厚厚的信。到了车间,金月苓换好工作服才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是两本歌曲选的样刊,轻轻翻开,便看到了自己谱曲的《我爱北京天安门》。金月苓高兴极了,想把喜讯告诉同事们,可车间里机器隆隆响,说了半天都没说明白,直到把样刊展示给他们看,同事们才知道这个平时爱唱歌的小姑娘居然还会写歌。不过,当金月苓细看样本时,意外发现歌曲的后两句变成了“太阳就是毛主席,光芒万丈照前程”,这是编辑改成的第三版歌词。金月苓看了改过后的歌词,觉得原来的旋律和新版的歌词并不完全相符,于是又对旋律进行了新的修改。 当新谱曲的《我爱北京天安门》在1971年10月1日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时,最后两句歌词又改为“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这便是今天人们耳熟能详的版本。 1972年4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这首《我爱北京天安门》。仅仅一个星期之后,当年新闻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北京“五一”游园会》专题节目中,出现了孩子们伴随着这首歌曲欢快起舞的场面,这首歌就开始在全国唱开了。同年又编入国务院文艺组主编的《战地新歌》第一辑;1981年辑入广东花城出版社《抒情歌曲集》;2009年,被收录进《歌声飘扬60年——向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献礼(第十集)》 这首儿歌经反复使用、加工,而成为歌诵性抒情歌曲中的标志性作品,进入了代表那个时代精神的经典作品的行列。美国总统里根访华前,美国艺术团在北京演出的第一个合唱节目,就是《我爱北京天安门》。2000年,法国著名钢琴家理查德·克莱德曼将这首歌改编成了现代钢琴曲。 有趣的是,这首歌曲的词曲作者在写词作曲时,都没有去过天安门。金月苓是1972年去了天安门,而金果临一直到1982年才亲眼见到天安门。 (孔鸿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