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这是上世纪90年代之前广为流传的一句话。那时的浦东,在上海的地位是十分低的。只有沿黄浦江边一带,有着厂家企业和商店影院。这里居民居住的是基本遗承了农耕时期风格的青砖瓦房,或者是建国初期建造的棚户结构平房。那时,没有浦东新区的称呼,浦东的居民被归入浦西杨浦区、黄浦区,和已被兼并的南市区。因而,浦东居民还被戏称“二区”,既“杨浦二区”“黄浦二区”“南市二区”。一江之隔,浦东与浦西地位差别是显著的。 我不晓得现在还有多少人记得,浦东有条烂泥渡路。这条路离黄浦江很近,它现在的位置在金茂大夏附近,那时这里属于“黄浦二区”。我哥在上世纪80年代初入住烂泥度路。那时之所以选择宁要浦东一间房,不是他预测到浦东会发展得那么快,是因为我嫂工作单位国棉十厂在浦东,离烂泥度路很近。起初他们也想要浦西的一张床,上海人习惯于“螺蛳壳里做道场”的蜗居生活。他们最终落脚浦东,还是考虑到我嫂上下班实在不便。上世纪80年代的上海,上下班公交车就已很拥挤,嫂子还要挤渡轮。他们是想省下上班的时间成本,和避开挤车挤轮渡的折腾。另外,我哥在纺织局旗下的建筑公司工作,工作地流动性很大。因此,他们选择入住浦东是明智的,但也是无奈的。 虽然我哥住的是棚户屋,但经过翻修,这棚户屋看起来还不错。哥嫂结婚的那天,亲朋好友们来闹新房时,纷纷对这新房点头称赞,但更多的是羡慕屋里面积大。因为房屋实际居住面积有16平方米,厨房还不算在内。婚前我哥对房屋进行了翻修,他是搞建筑工程的,装修房屋当然很在行。屋顶与地面进行了重做,屋墙也做了加固,墙壁涂上涂料,房屋变成了崭新的。 然而,我哥那套房屋毕竟是棚户结构的,虽然屋顶重铺油毡纸和石棉板,屋顶漏水问题可以解决,但是,石棉板的隔热性能是不能与瓦房相比的。所以每到夏天,我哥的屋子还是很热,尤其是高温天。那时还没有空调,电风扇吹出的也是热风。因此,我侄子夏天都居住在我父母家。而最让哥心烦的是黄梅天季节和入夏雨季,烂泥渡路的路面地势又高,每逢下大雨天,路面排水不畅,雨水就涌向两边的弄堂。我哥的住房又是大弄堂里的小弄堂,房屋地势更低。所以,一旦有大雨或暴雨,我哥的屋子就会水漫金山。他为此也做了一些防御措施,屋墙下部涂上防水涂料,加高门槛。然而,这仅仅是治标不治本,作用不是很大。 烂泥渡路的路面本来就不宽,在我哥搬过去的近10年中,居民私自搭建的违章建筑是不断增多,不少上阶沿都被居民搭建成厨房。至于弄堂里乱搭乱建现象,那就更为严重。弄堂在变“瘦”,有的弄堂宽度只能一人通过。如果哪户人家要搬大物件,那么真是困难重重。也因为违建多,出现了有的排水窨井已入于违建者屋内,使原本排水困难的状况更是雪上加霜,造成了有的弄堂积水长时间不退。至于小孩要找个玩耍地方也难。我没有想到,我哥居住在烂泥度路有这么多无奈与心烦。 烂泥渡路要动迁了!时间跨入到上世纪90年代,浦东吹响了腾飞的号角。我哥的安置新居在浦东金杨新村,有50多平方米,是两房户,因为厨房有10平方米,他戏称自己住房是开放式两室一厅。可以看出,我哥是非常期盼早日离开烂泥渡路的。经他的陈述,我才感受到他居住在烂泥渡路时真的苦不堪言。 金杨新村是当时浦东规模很大的居民住宅区,上海滩还有这样的流传语:50年代看曹杨,80年代看曲阳,90年代就看金杨了。这说明了金杨新村的建造,是呈现了时代步伐。的确,从一幢幢的楼房来看,一改以前楼房造型的单一模式,楼宇排列也改变了过去整齐划一、一排排的布局。特别是这里的绿地,总面积很大,又延伸于楼宇之间。小区的空间很宽阔,草坪上有亭子也有山石,弯曲的碎石道,让草坪不再单调。我哥选择了一幢6层楼房的5楼,我说楼层高了些,爬楼梯是会很累。他告诉我,当时让他在2楼与 5楼做选择,5楼是高了点,但采光好。他的话又让我想到他在烂泥渡路的生活,由于那里违建特多,终日不见阳光,他连晒个衣服也难,屋子的光线也越来越差。 现在我哥的住房条件更加好了。前两年,他们通过房屋置换住进了高层商品房,他住的是11楼层,采光自然更好了。已退休的哥嫂俩,每天逛逛公园,或者跑跑超市。我哥从小喜欢写毛笔字,现在在老年大学学习书法。他每天会写上几张毛笔字,每年春节前,便是他大显身手时候。亲戚朋友每年都能收到他赠送的春联。对春联的内容,我哥最钟情的是乔迁新居。去年他家门上贴的是:“新屋落成千载盛,阳光普照一家春。”今年换成了“风和新居暖,日丽甲第安。”不难看出,他对自己现在的安居生活是相当满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