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欧阳老归侨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4月24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记祥德居民区侨务联络员任蕙莉

任蕙莉的志愿者服务证
侨务联络员任蕙莉
任蕙莉与老归侨林宗炎(右一)等参加侨联活动

□记者武钢

“对不起哦,刚刚在居委会讨论小区居民楼加装电梯事宜,要得到楼组所有户主一致同意,还要做许多工作呢。突然想起约好来党建服务中心的,就马上匆匆赶来了。”祥德路居民区侨眷任蕙莉刚进门,就急着打招呼。作为街道侨务联络员、居民楼楼组长,她真的很忙。

“我与居民区的老归侨结对,关心一下他们日常生活,做的都是一些很普通的事情,不值得宣传的。”年近70的任蕙莉谦虚地笑着说道,还拿出虹口区侨联颁发的“志愿者服务证”给记者看。

视老归侨如亲人

任蕙莉第一次被委派与老归侨林猷榜结对。解放初期,林猷榜从泰国回国。他爱人张老师在上海市格致中学任教。张老师60周岁那天,她的学生为她举办生日聚会,张老师在台上致答谢词时由于过于激动,突发脑溢血摔倒,被紧急送往仁济医院后经抢救无效身亡。

新中国成立后,林猷榜把带回来的金条全部捐献给了国家,以支持国家经济建设。林猷榜爱人去世后,原本退休工资并不高的林猷榜生活就更加拮据了,加上身体健康状况欠佳和其他原因,导致他整天闷闷不乐。因此,居委党支部书记、居委干部和任蕙莉常常上门关心他,耐心地听他述说,尽可能地给他心理安抚。那时,除了街道侨联和居委会常规的补助外,欧阳路街道还每月给林猷榜补助医疗费,直至他离世。

任蕙莉结对的第二位老归侨林宗炎于1952年从日本回国,由于各方面能力较强,思想也比较进步,他后来在工作中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不过,随着年龄增大,林宗炎和老伴越来越感到寂寞难熬,为了缓解两位空巢老人的孤独感,任蕙莉和居委党支部书记、居委干部总是经常去林宗炎家聊聊天,与他俩聊聊他们感到愉悦的事,使他们高兴起来。林宗炎的子女比较尽孝,轮流陪伴着他们父母住,照顾着他们,

任蕙莉把林宗炎老夫妇当自己亲人一样对待,因而得到了他们的充分信任。任蕙莉讲了一件有趣的事:街道开展第二次老归侨登记工作期间,任蕙莉正好在国外旅游。当居委工作人员上门进行核对登记时,林宗炎把他们挡在门外说:“我们只认小任一个人。”后来还是任蕙莉跟他说明了情况,解除了他的误会。

街道侨联很关心林宗炎,还特地为他操办了80岁生日会。林宗炎也很喜欢参加街道侨联组织的各类活动。但是,老年人很容易为一点小事上心思,为了让林宗炎休息好,有充沛精力去参加活动,遇到有啥活动,任蕙莉不会很早就通知他,通常提前一天打电话询问他身体是否吃得消,并反复叮嘱他好好休息。活动当天,任蕙莉总会来林宗炎家接他去参加活动,活动结束后送他回到家才彻底放心。

林宗炎离世后,任蕙莉和居委会党支部书记一起参加了追悼会,林宗炎的子女非常感谢侨联、居委干部和侨务联络员对其父亲生前的关心和照顾。任蕙莉也动情地说道:“多年的结对和相处,我真的把老归侨们视作亲人,所以,他们的离世,我心里也很难受。”

自治楼组领头人

如今,任蕙莉还是和以往一样,定期在侨务联络员接待日为老归侨和侨眷做政策法规咨询服务,并经常将归侨侨眷动态资料和信息整理好提供给居委会,还要将区侨联工作会议精神及时向居委会通报,便于街道和居委进一步了解老归侨情况并进一步做好侨务工作。

十几年来,任蕙莉为居民区的老归侨和侨眷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和善事,但她还是很谦虚地说:“我所做的事情真的不值一提,主要还是街道领导、街道侨联和党建办侨务专员对我们侨务联络员特别支持和关心,特地为我们订了《上海侨报》,街道侨联还经常为侨务联络员解读最新的相关政策和资讯,正因如此,我们在侨务联络员接待日接待老归侨和侨眷前来咨询时,就不会发生对相关侨务政策不熟悉或解读不到位的事情。”任蕙莉随身带着一本侨情调查员手册和记事本,里面记录着归侨侨眷名录和相关侨务政策及其详细说明,并随时随地记下老归侨和侨眷非常关心的事宜。

除了侨务工作,任蕙莉还特别热心文明楼组创建工作。任蕙莉所居住的楼组是自治楼,作为楼组长的她,建立了楼道微信群,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会让大家参与讨论。比如,她所在的楼组没有聘用清洁工,她就发动楼组内的党员和积极分子带头自己打扫卫生。任蕙莉每星期负责打扫一次公共楼道,从六楼扫到四楼,三楼有一位积极分子负责“接力”扫到一楼,并约定好时间,楼组里所有住户定期一起行动冲洗楼道。因此大门一关,楼道里十分干净,整个楼组居民彻底杜绝乱扔垃圾的行为。

“其实,侨务工作和文明楼组创建工作本质是一样的,都要有奉献精神!”任蕙莉笑言。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欧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