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欧阳老归侨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4月24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他们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

记大三居民区侨务联络员“最美邻居”乐洁丽

区侨联颁发的“志愿者服务证”
侨务联络员“最美邻居”乐洁丽
乐洁丽的女儿和两个外孙女

□记者武钢

每天早上起床后,每晚熄灯休息前,乐洁丽总要打开窗户,“眺望”一下对面楼组里老归侨施新潮、袁凤英夫妇家的窗户是否开着,灯是否亮着,而施新潮和老伴似乎心有灵犀,通常都会适时出现在窗前,挥挥手……这个“规定动作”做了十几年了,直到袁凤英、施新潮相继离世。

年逾70的乐洁丽,退休前是长江皮革五金厂的模具技术人员,从前居住在小南门地区,上世纪90年代初全家搬到大连西路215弄,是大三居民区的侨务联络员和志愿者。近30年来,无论居住在哪,她都会热心地无偿照顾居民区内的空巢老人,小则送菜送饭做家务,大到全程陪护看医生。她,先后看护陪伴了5位老人走完余生,被邻里称为“最美邻居”。

老归侨心思她最懂

乐洁丽的女儿在日本生活了20年,早已成家立业,两个外孙女也快要念高中了,因此,她非常了解空巢老归侨的所思所想和日常的孤独感,他们需要的是心灵慰藉;在他们深感无助的时候,渴望有人能及时“搀扶”一把。

就以乐洁丽结对的老归侨施新潮夫妇为例,随着年事已高,施新潮照顾老爱人已越来越力不从心,经过与远在美国的女儿商量,袁凤英老太住进了养老院。但是,维系乐洁丽和施新潮“隔空”联络的方式照旧,乐洁丽经常烧点菜饭馄饨送到施新潮那。另外,她每星期还要去两、三次养老院,为袁凤英送上煮好的粥、汤和银耳羹等,养老院的护工们常常对袁凤英嚷嚷:“袁阿姨,侬‘妹妹’来看侬了!”

照顾施新潮老人,乐洁丽真是无微不至。有一天,正逢近40摄氏度高温天,傍晚时分乐洁丽见施新潮家的灯还没亮,打电话过去也没人接,她一下子着急起来。乐洁丽知道施新潮每天下午都要去养老院看望老伴,她担心酷暑当头施新潮因血压高有意外,便放下手中碗筷,赶到大三居委会请求帮助。居委工作人员电话打到位于模范居民区的养老院,护工说施新潮老人去妹妹家拿蛋白针了,乐洁丽悬荡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乐洁丽回到家后一直留心着对面施新潮家的窗户,直到晚上9点多看到对面窗户里灯亮了,通了电话后才安心。

有一年,乐洁丽要去日本探亲,她便特地关照“留守”在家的老伴:“老先生,我去日本看外孙女期间,侬要帮我多照看对面的施新潮噢。”在日本期间,她每隔一两天就要打越洋电话给施新潮老人。有一次,乐洁丽听说施新潮身体不适,小便出血,便立马让爱人上门探望,并紧急将施新潮送医院,经诊断为前列腺癌,因而得到了及时治疗。

为了能不间断有人照顾施新潮、袁凤英两位老人,乐洁丽夫妇商定再也不一起去探望女儿和外孙女了。

侨务工作需要用心

乐洁丽与结对的归侨空巢老人心灵相通,才使得她对于自己的辛勤付出无怨无悔,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她将心比心,朴素自然,她用阳光雨露般的真心真情滋润着老归侨们的心田。

“发生在乐阿姨身上的这些感人故事,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什么叫人间真爱。过去那种邻里间守望相助的情意又回来了。”大三居民区的孙阿姨动情地说道。

然而,乐洁丽对此却看得很淡薄。“我做的都是一些琐碎事,也是我应该做的。他们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等我老了,最好也有一个这样的人关心我。”这番大实话,吐露了她的心声,很温暖,很实在。

如今,乐洁丽开始思考着如何将侨务工作做得更细致,她通过侨务联络员接待日了解老归侨和侨眷的生活情况和诉求后,及时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反映,并与书记一起上门实地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解决急难愁的问题,尤其是独生子女这一代的归侨侨眷,他们所面临的困难要比老归侨更多。

“时代在变化,家庭结构在变化,归侨侨眷中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孤寡老人越来越多。侨务工作的方式方法也要与时俱进,更要有针对性、有效性,这样才能让归侨侨眷的生活更安定、更美好。”乐洁丽感慨地说道。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欧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