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啥“敬畏”农历五月呢?这要从数字“五”开始说起。 “五”在中华文化里有“涵盖所有、包含一切”的宽宏寓意。比如: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脏(肝心脾肺肾)、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味(酸苦甘辛咸)……或许正因为“五”字太为重要,不是一般人享用得起的,老话说“福泽太大,压不住”。而五月五这个有了两个“五”的日子,因阳气太盛,反而不宜于人。 另外,从芒种开始到小暑,农历五月也就是午月,五行属火,此时的阳气达到最旺,火旺至极,外界气温越来越热,空气环境又十分湿热,在这种气候之下,五毒(蛇、蝎、蜈蚣、壁虎、蟾蜍)开始四处爬行,各种时疫、瘟毒滋生。 所以呀,古人端午前后忙驱邪。比如:洗药澡,插艾草,悬菖蒲,喝雄黄酒,佩香囊,驱五毒,贴石朱符,挂钟馗图,吃蒜头,剪葫芦……每一项都是为了驱邪护体,免受病邪侵扰。 端午,说白了,就是古人打扫卫生、祛病驱瘟、辟邪去毒的日子。用现在的话来说,端午就是一个卫生防疫劳动节。所以,至今我们会流传下来,端午节前后,在门前悬挂艾草或者菖蒲用来辟邪。这绝对不是迷信。艾叶和菖蒲叶都是在端午时节药效最好,它们会散发出浓烈的香气来避虫。 另外,从中医来看,暑气通心,很多人在这段时间里会心烦气躁、口舌长疮、失眠、上火、便秘……那如何预防呢?五脏之中肾属水,心属火,当水火相济时,心火下降给肾用,肾水上济给心用,才能达到体内阴阳平衡。 除了挂菖蒲艾叶,端午前后,小孩子还可以常用金银花煮水泡澡,然后佩戴香囊来防病。最简单的可以装一点陈皮、丁香、苍术。成人则可以吃点赤小豆馅儿的粽子。粽叶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而糯米又是补肾气的,赤小豆能祛湿,可以在盛夏到来之前,把我们的身体好好补一下。 对于端午,我还想说,很多古人留下来的思想和习俗,我们应该用理智客观的态度来看待,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接下来的天气又热又闷,真的是比较容易生病的季节。我们更要注意作息时间,早睡早起。如果觉得有些心烦气躁,可以来一点滋阴的银耳百合汤;如果觉得浑身粘粘的湿气重,可以来点祛湿茶,或者温胆汤泡脚;尽量少食冷饮瓜果、辛辣烧烤;遇事稍安勿躁,小心急火攻心。 慢一点,反而会更快一点。(米雯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