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路家鹤(岭南路539弄居民) 立冬过后,天气逐渐转冷了。街上卖新鲜红芋的小店也多起来了,但我最喜欢小区门口开的一家。这家店面卖的红芋又大又光鲜,据说是皖北蒙城的红芋。当年我下乡插队落户时就在皖北蒙城农村,并在那儿过了十几年,对红芋有很深的感情。我一下子买了十几斤红芋,每天早晨早早起来,将红芋削皮,洗净后剁成小块,再淘上一把小米一起放在电饭锅里,熬成的红芋米粥稀稀的特别香,再配上自家蒸的花卷馒头,蘸一点点辣酱,早餐吃得特别舒服。每每如此,我就始终忘不了五十年前在皖北农村的那段红芋岁月。 红薯,皖北人都称红芋,那个年代特别穷,日子过得比较艰难,“红竽干子红芋馍,离了红芋不能活”是当年皖北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当时农村的主粮便是红芋,春秋两季的农活都忙在种收红芋上。春分时节的主要农活就是下红芋母子,首先要建好红芋母子池,先把建的地方平整好,再用土坯垒大约半米高的长方形池子,一般有五六米长,两米宽左右,池子底层摊放一层厚厚的碎麦秸草,上面泼撒一遍牛马粪,稍作搅拌铺平,再垫上薄薄一层碎麦秸草,用木锨拍平拍实,然后在上边挑拣些形态匀称的红芋当作“母子”埋在池里,摆放红芋时要一个一个地相挨,根朝下,梗朝上。摆好后,用麦糠稍拌些牛马粪盖在上面,有十几公分厚。为提高池子的温度,一开始还要覆盖塑料薄膜,这项农活由有经验的老农来做,晴天出太阳温度高了就要掀开塑料薄膜透气降温,如温度继续上升,就要用喷雾器均匀地喷水降温。老农会根据温度湿度和天气情况,决定是否喷水或覆盖塑料薄膜。大约到谷雨时节,“母子”发出嫩芽来,待红芋苗长到半尺左右的样子,就可一株株拔下来插在预先整饬好的田垄上。 拔红芋芽时要特别小心,池子中间人手够不着,要在池子上边搭木板,人蹲在上边拔。拔时要小心,不能把红芋带出,拔出的红芋芽要用剪子剪短些。栽种时,先由男劳力把土打成垄,垄上用锄头开成一条沟,沟内浇上水,再由女劳力把红芋芽插到垄沟内,封好拍实即可。红芋秧苗成活后生长能力旺盛,长得很快,特别是雨后天晴时要及时到地里翻红芋秧苗,否则秧苗在土里又会扎下须根争夺土里养分,翻红芋秧苗时地里还很湿,只有赤着脚拿根细木棍,沿着地里长长的垄沟来回翻转红芋秧苗。 中秋节后是红芋收获的时节,也是农村最忙的日子,红芋不易储放,沾水或受潮就会腐烂,并且传染很快。为了能在来年开春青黄不接时不至于断粮,家家户户都会把红芋用地窖储存起来。地窖大约有两米多深,上面开个仅容一人通过的口子,下面空间却很大,还往里掏出两三米的样子,里面再放些玉米秸和土保暖。除了窖藏之外,还有一种保存方法就是把红芋削成红芋片,撒在地里晒干后保存。削好的红芋片在晴天出太阳时一般经过四五天就可以晒干了,但若遇到阴雨天气,就很可能霉变,前功尽弃,影响来年春季的生活。因此晒红芋干的那些天,人们身上披着小棉袄,夜晚都基本上睡在地里,一旦看到天气变坏,及时喊乡亲们来收红芋干。 当年在皖北农村,是红芋养育了我。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日子过得越来越好,红芋再也不是人们生活的主粮了,虽然当年的那块红芋母子池、那垄红芋沟及那嫩绿的红芋芽苗,已经离我远去,但岁月是个无情的筛子,不经意间会将那些不愿回首的往事浮上心头。每当见到红芋,那些有关于红芋的记忆就清晰地浮现在我脑中。往事沧桑,但如今回想起来,却感觉到那么温馨。生活简单就是幸福,人生平平淡淡才是真,这是红芋岁月告诉我的道理,伴着自己度过了大半辈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