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汤汉德(长临路380弄89号) 天平山属木渎景区主要景点之一,距苏州城区西南十五公里处。天平山红枫是我国四大赏枫胜地之一,与北京香山,南京栖霞山,长沙岳麓山齐名。每逢深秋时节,天平山最美的“五彩枫”就宛如绽放的鲜花一般,由青渐变黄、变橙、变红、变紫,争相斗艳,它们点缀着天平山每一处沟壑湖畔,檐前屋后,漫山尽染。无数游客为竞赏美景,趋之若鹜,其中不乏手持“长枪短炮”,肩扛三角架的痴迷摄友。他们不知疲倦地穿梭在天平山红枫林中,或拾阶穿廊,或登高爬卧,用足长距短焦,摄尽幅幅美景。 天平山有三绝,怪石、清泉、红枫。其中以红枫取胜,有红霞万丈之誉。相传,这里的红枫系范仲淹十七世孙范允临当年从福建带回三百八十余株,引植于这祖茔之地,现存一百五十多棵,其中不乏有约十层楼高,需三人合抱的古枫。这些饱经沧桑的古枫,老而弥健,仍屹立于宛转桥旁,御碑楠亭四周,十景塘两岸;斑斑粗壮的古枫树干上,凸起不少拳头般大小的“树瘤”,褐黑坚硬,树冠云盖,横枝四散,历经四百多年,仍生机勃勃。近些年来,天平山管理处又引植进二千多株“接班红枫”,与古枫形成了一片。深秋之时,满园满坡的古枫红叶,若红霞缭绕,层层片片,蔚为壮观,故被誉为“天平红枫甲天下”。 讲到天平山,不能不讲到范仲淹的世家。相传,范仲淹的九世先祖是唐朝宰相范履冰,因上书谏言,被武则天所杀。后子孙为避中原离乱,举家迁吴,世居苏州。范仲淹曾祖、祖父、父亲都效力于吴越王,过世后皆追赠为国公(皇帝对异性功臣加封的最高爵位),葬于天平山西麓,故天平山为范仲淹诸多先祖及晚辈的安葬之地。由于天平山系范仲淹先祖归葬之地,宋仁宗又感于范仲淹的高风亮节,政绩卓著,故在庆历四年(1044年)以山赐之。所以天平山俗称范坟山,又名赐山。 讲到范仲淹,不禁又想到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思想。范仲淹一生勤俭,为官清廉,奔波各地为官,多有建树,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被封楚国公、魏国公。在苏州担任苏州知州(相当于现在的市长)期间,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修水利;二是建义庄(相当于现在的福利机构);三是兴府学。这三件事其影响十分深远,尤以兴府学之最,其中在改革科举制度,力荐明师任教,注重师资素质培养,其规模之大,创地方州县办学之先河,在宋代教育史乃至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声誉卓著。范仲淹《岳阳楼记》,更是他传颂千古的名篇,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淡然的思想境界,为后辈所推崇。他善心为众谋福利,毫不利己图私利的品格,成为行善的典范,受世人所敬仰赞颂。南宋理学家朱熹称范仲淹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并书写匾额“第一流人物”,现悬挂于范仲淹纪念馆内。现在游客一走进天平山,仰首就见一座石坊,上书“高义园”,此字是乾隆皇帝在天平山麓御笔所赐,就是为了表彰范仲淹的高风亮节的一生。进入天平山后,往左侧一百米处,就是范仲淹纪念馆,馆前又见一座新建的石牌坊,此坊名为“忧乐坊”。抬首只见,石坊正上方的两条大理石柱子上分别镌刻着鎏金楷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1989年9月,范氏后裔为纪念范仲淹千年诞辰而建,以颂行善济世之伟德,以申高山仰止之倾慕。“忧乐坊”在四周参天红枫的掩映下更显庄严肃穆。现在范仲淹纪念馆已经成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各界人士拜谒范仲淹,学习他以天下为己任,“先忧后乐”爱国情怀的地方。范仲淹清廉奉公为民,济世治国和先忧后乐的高风亮节的精神,就像天平山层层叠叠,延年不败的红枫,缭绕于天地之间,每每被世人所敬仰,所追捧,所赞颂,所回瞻不止! 天平山的红枫,鲜亮、光彩、照人,这不正是范仲淹一生勤勉廉政,情操高尚,为人敬仰的真实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