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陆麟龙 彭浦新村是上海解放后建成最早的工人新村之一。从60年的变化中,居住在这里的居民深深感受到政府的关怀。 我是1984年因结婚无房,通过上海钢管厂套配给我一间彭浦新村彭三小区五楼16.8平方米的住房。当时,彭浦新村的住房是仿制苏联式建造的红砖住房。房屋结构设施远比当时的曹杨新村好。房间南边有阳台,有煤气,二三户合用一间厨房,卫生间尽管是合用的,但有抽水马桶。我们夫妻俩人能有这样一间房,比起我原来和父母挤在一间12个平方的阁楼上睡地铺,不知道要好了多少倍。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房子,真心感谢党和组织对我们的关怀。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心情好爽啊! 当时的彭三小区周边配套设施就比较完善。小区内有彭浦中学(现在的彭浦初级中学)、幼儿园,从居住地走5分钟有彭浦新村卫生院(现在的彭浦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走5分钟有彭浦新村第一小学。沿着闻喜路往东,有水果店、五金店、理发店、百货商店、新华书店、服装店、还有彭浦新村电影院、社区文化中心等等。交通有95路直达上海火车站,过了汶水路,南北沿线公交车贯通直达市中心。 听居住在彭浦新村的老人说:“彭三地区当时北面和共和新路西面及平顺路东边都被农田包围。”彭三地区就像镶嵌在绿色植物园中的一颗“红宝石”。春天一片片绿油油的蔬菜地,像草坪一样,衬托出优美的环境;一片片金黄色的油菜花连成一片,偶尔还能显露出周围紫色的茄子,碧绿的冬瓜等各种颜色的蔬菜,居住在彭三小区就像居住在田园小居,环境幽静,空气新鲜,让人心旷神怡。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彭浦新村是上海的样板居住区,是上海工人新村对外的展示窗口。那时候接待过来自世界各国的国家元首、政府要员与国际友人。从彭浦新村的变化看到了新中国工人阶级翻身解放,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为新中国建设所做出的努力与取得的成就。 然而,六十年过去了,彭三小区已经失去了当年的风采。当年的田园小居严重老化、管道生锈堵塞,雨天屋内漏水、屋外涨潮,外墙水泥脱落钢筋外露,过道狭窄,整个小区变成彭浦新村街道环境最差的小区之一。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着力要解决好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彭三小区的居民又一次看到了希望。 彭三小区居民最盼望解决的实际需求就是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质量。让人感到高兴的是,市委、区委领导多次莅临彭三小区,想方设法,挤出财政资金,经过设计与规划,分五期对彭三进行彻底的综合改造,解决居民厨房和卫生间分户独用的问题。目前,彭三小区拆落地改造一至四期已经完成,居民的住房都成为独门独用,并拥有自己的阳台,居住面积在原来的面积上还有增加。第四期改造,更是建造适应现代需求的商品房模式。8层的小高层与18层的楼房拔地而起,高高耸立。小区绿化、草坪装饰布满了新小区的每一个角落,让走过六十年的老旧小区,在蜕变中焕发新的生机。居民们感谢党和政府让老百姓享受到了国家改革开放的成果,大家深有感触地说:“现在独门独户方便多了,心情也变好了。” 彭三地区环境发生质的变化,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这种生机勃勃的景象,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才能取得。我坚信,彭三小区随着拆落地改造的全面落实与完成,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