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路家鹤(岭南路539弄居民) 仲秋时节,区市民巡访团组织巡访员赴浦东老港废弃物处置基地参观学习。此次学习的目的是让市民巡访员能够直接了解日常生活垃圾的处置流程,进一步提高实施垃圾分类的自觉性。 在前去途中,绿化市容管理局的陪同人员向我们大致介绍了老港废弃物处置基地的一些基本情况。基地位于上海市中心东南约60公里原南汇区老港镇东的东海之滨,北连浦东国际机场,南接临港新城,占地面积29.5平方公里。目前,园区已建成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一期、综合填埋场一期、垃圾渗滤液处理厂、垃圾渗滤液排放管道、内河(含码头)和北侧防污染隔离林等工程项目,其处理能力为固废15000吨/日、渗滤液3200吨/日,年上网电量约5亿度,负担了上海每年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垃圾处置量。可以说,上海这座城市的良好运行离不开老港固废基地。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老港固废处置基地。大巴缓缓地沿着中央大道驶进老港垃圾填埋焚烧区域,随后我们看到了老港一期二期封场修复后的绿化,两侧树木成林,草坪成片,仙鹤等多种鸟类在湿地栖息,观景亭、九曲桥、清运码头、湿地及小桥流水的自然生态风光尽收眼中,如果没有工作人员的介绍,很难知晓是在垃圾填埋场上建成的。工作人员介绍说,园区的绿化率已达到了70%以上。在数千亩备用土地上,大片的河塘、沼泽形成了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也成了禽类和鸟类的栖息地,俨然一座郊野公园。 接着,在再生能源利用中心,我们通过观看3D宣传片,了解了生活垃圾从进入焚烧厂,到投料、燃烧,再到最终消纳的整个过程。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有两个55m×27m的“分坑式”垃圾坑,坑内垃圾根据时间不同分区域堆放。垃圾坑上方设有多个容积为12m的液压多瓣型抓斗,一次可抓取垃圾8吨左右。在垃圾发酵期间,抓斗抓起垃圾再抛下,以确保垃圾混合充分,使水分更快风干。焚烧炉采用先进的R型往复式机械炉排炉技术,分为干燥段、燃烧段和燃尽段,垃圾坑中的臭气由气泵抽至焚烧炉口用作焚烧用风,加速焚烧库燃烧。每台焚烧炉配有一台余热锅炉,余热锅炉生产的蒸汽用于驱动汽轮发电机。随后,我们来到生活垃圾科普展示馆参观,观看了《绿色之城》宣传片,然后进入馆内。作为上海市首座以生活垃圾为主题的科普馆,馆内一共设置了“人与自然”“重新认识垃圾”“垃圾去哪儿了”“畅想生态之城”“环保行动承诺”“影视报告厅”“DIY主题馆”等7部分,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三大原则,将展览的三大板块以“旅行”的方式展开,首先引导观众重新认识垃圾,随后开展一段奇妙的探索旅程,最终抵达“一切可再生”的未来城市。大家兴致勃勃地仔细阅读展板上的科普知识,查看垃圾处理的演示沙盘,了解生活垃圾产生、收集、运输和生活再利用的全过程,参与趣味垃圾分类小游戏,形象生动的图文呈现,引人深思,更发人深省。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未来,老港固废基地将作为上海建设韧性生态之城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运行安全提供根本性保障。 通过参观学习,收获还真不少,垃圾是什么?生活垃圾包括哪些?一个人每天会产生多少的生活垃圾?乱扔垃圾有哪些危害?这些问题在我的脑海中都有了更清晰的答案。上海每16天的生活垃圾就可以堆出一幢金茂大厦,倘若垃圾分类处理无序,垃圾围城并非危言耸听。从“要我分类”到“我要分类”,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自觉主动地为垃圾分类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