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人物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10月16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两航起义”老人:我与祖国同庆生

郁曾楠老人参加居民区社区文化节
郁曾楠老人给记者看两航起义人员证明书

□记者 丁皓

2019年10月1日,举国欢庆,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盛大的国庆阅兵式让每一个中国人热血沸腾,激发出内心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家住新德居民区18号楼,96岁高龄的郁曾楠老人虽高度近视,却紧盯着电视屏幕。当各类型的飞机编队在天空中呼啸而过时,老人激动得热泪盈眶,喃喃自语:“我们的祖国真的强大了,我们的航空事业也真正的壮大了!”这一天,对于老人而言,意义非凡,10月1日不仅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日子,也是老人96岁的生日,这一刻,他与祖国同庆生。更为特别的是,今年也是“两航起义”的70周年,而郁曾楠老人正是当年“两航起义”其中的一员。“如今,和我一起参与‘两航起义’的同仁,现在健在的已经不多了”,老人语气里有着淡淡的失落。

“两航起义”的亲历者

在新德居委会干部的陪同下,记者敲开了郁曾楠老人的门。这几天,老人的家里十分热闹,刚刚被邀请参加了新德社区文化节,国庆节当天喜过了96岁生日;九九重阳节,区、街道领导又来家里慰问,老人拄着根拐杖,精神状态十分良好,整个人透着一股喜庆劲儿。恰逢女儿也从美国回来探亲,他和老伴两人异常的开心。看到记者,老人忙不迭地拿出那本被他翻了无数遍的书《两航起义始末》。那神情仿佛一下子回到了70年前,26岁的他从香港和同伴随机飞到首都北京的那一刻。

说起“两航起义”,恐怕现在很多的年轻人都不太了解。两航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次成功的爱国主义革命斗争。“两航”指旧中国的中国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1949年11月9日6时,12架飞机陆续从香港启德机场起飞,其中中国航空公司10架,中央航空公司2架,分别抵达北京和天津。同日,在香港的中国航空公司、中央航空公司2000多名员工通电起义。郁曾楠,正是11月9日当天随机抵达北京的飞行机组成员之一。在中央航空公司迁往香港之前,郁曾楠任山西太原办事处主任,随机抵达北京后,他和同机组成员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

在老人随手翻阅的《两航起义始末》这本书中,记者看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致电祝贺“两航起义”的原文影印件及两航北飞驾机起义的飞行机组12名成员的照片,郁曾楠的照片排在第一页,显得十分醒目。“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见了两次周总理,周总理的音容笑貌至今难忘。”老人翻到1949年11月15日,周恩来总理在北京饭店接见、宴请两航北飞驾机起义全体人员的照片那一页,停留了很久,眼神中透射出无尽的怀念。

“两航起义”归来人员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分散到新中国航空事业的各个岗位。郁曾楠被安排到当时太原民用航空局的大飞机修理厂。1953年,因身体原因,他回到上海,直到退休。

祖国强大的见证者

郁曾楠出生于1923年10月1日,父亲郁祖同,潜心算术,是一位学问大家,编辑有《易进算术》一书。出身书香门第的郁曾楠,遗传了父亲的天分,对算术也颇感兴趣。他毕业于国立上海商学院会计系,1953年从太原到上海后,进入上海教育出版社,从事中小学数学读物的编辑工作,也算是和他的专业相匹配,一干就是15年。后来郁曾楠调到上海书画出版社从事会计工作,上世纪80年代初退休。

郁曾楠老人退休后,正值中国改革开放刚开始蓬勃发展时期,他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的光辉成果,特别是他时刻关注的中国航空业不断壮大,让他十分感慨。“这离不开两航起义归来的大批技术业务人员。他们,成为了新中国民航事业建设中主要的技术支撑,业务骨干,为推动民航事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老人的话语中透着一丝自豪。说到动情处,老人颤巍巍地起身,不知从哪里摸索出一个红色的小本本:两航起义人员证明书。那一刻,记者深刻地体会到老人的心情,他是为自己也是“两航起义”中的一员而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

今年是“两航起义”70周年,如今老人已很少出门,记忆中上一次在上海参加的庆祝活动中,他还见到300多位两航起义的同仁,如今大多已离世了。平时,郁曾楠老人就在家里听听广播,看看电视,有时让老伴给他读读报纸。老人最喜欢看《参考消息》等时政类新闻,说起民用飞机、军用飞机的各种型号和发展脉络也是脱口而出,十分熟悉。“除了视力不大好,听力不灵光,其他还不错”,郁曾楠的老伴对记者说。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两航起义”70周年,与祖国同过生日,虽已年届鲐背之年,郁曾楠老人充分地享受着自己的晚年生活,他对记者表示,小区里的敬老爱老蔚然成风,每逢过年过节,他都能时时刻刻感受到各级领导的关怀,自己很满足,而有生之年能够目睹祖国变得越来越富强,更是感到无比欣慰。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石门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