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人物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07月0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杨德尧:时刻不忘自己是个党员

今年4月,杨德尧游览上海中心

□记者 沈冠君

在静安区新闸路1124弄52号2楼,住着这样一位老人,他虽已101岁高龄,但思维清晰、身体硬朗,每逢社区党总支举行主题党日活动,他都积极报名,从不请假。他就是杨德尧,一名有着61年党龄的党员,亲历了共和国的风风雨雨,始终饱含着对党和国家发自肺腑的热爱之情。当问到杨老为什么这么大岁数还在坚持参加党组织活动时,他说:“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时刻不忘自己是个党员,不能与党组织断了联系。”

不忘初心念党恩

有幸与杨老结识,缘于今年4月的一次上海中心之行。从栉风沐雨中走来,杨老心中有个渴盼实现的夙愿,好好看一眼上海的繁华,感受祖国的繁盛。于是,华沁党总支联合上海农商银行静安支行第三党支部,特意为老人安排了一次前往上海中心的登顶之旅。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中心走过的足迹,杨老边走边参观,一路登高至上海中心118层。走在“上海之巅”观光厅,在这座亚洲第二高的大厦俯瞰上海,杨老眼眶微红,目光所及之处无不感叹上海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巨变。

“五几年的时候,我被派到崇明去工作,在生产队里吃的是大锅饭,每天半夜值班人员轮流起来烧,说是烧饭,锅里都看不到米,每天3顿,就喝这样的米汤,菜也没有,嘴里实在没味道,就往碗里撒点盐,算是加菜了……”杨老动情地说道:“我们那时候是苦啊,真苦,现在的日子好过,菜啊肉啊每天都有!”

从崇明回来,杨德尧就向组织申请入党。迄今,足足过去了61年。作为一名老党员,杨老见证了国家日新月异的发展,“产品工艺越来越先进,模具也在不断改进,以前很多靠人工做的事,现在都能用机床自主完成”。杨老一脸笃定,认真地说:“都是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才把社会治理得这么好。”

爱岗敬业长青树

退休后的杨德尧,人也依然闲不下来。1984年,上海市退(离)休科技工作者协会成立,1996年更名为上海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简称市老科协,沿用至今)。初创时期的市老科协,人员和物资都极度匮乏,杨老义无反顾地接受返聘,承担起了总务的工作。

没有场地,就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地去问;没有经费,就靠会员们去做顾问做兼职。会徽、logo等全靠协会自己设计,电脑、空调、复印机,设备一件件买到位。“市老科协在当年做了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主持召开了外地回沪工程师生活座谈会。当时,那批人的生活非常困难,工资拿不到,医药费又不好报销。”杨老得意地说,“这次会议之后,外地回沪的知青们才有了市总工会专门发放的补贴,日子好过多了。”

彻底离开工作岗位后,杨老把自己的一腔热情都注入了社区的日常性工作。除了积极响应居委会号召,参加党总支的各项活动,还主动帮助居委会进行一些社区治理工作。退休不褪色,杨老始终彰显着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优良品质。

传承家风办实事

年届期颐的杨德尧老人和自己的一双女儿住在一起,平日的生活起居也由姊妹俩照顾。2019年,杨德尧一家被推选为“静安最美家庭——孝亲之家”。

“不怕苦、不怕累,尊老爱幼,这是父亲从小教导我们的,现在他年纪大了,到了我们尽孝心的时候,这点小事不算什么。”女儿杨希玉说,她年轻时在外地工作,退休后主动回到上海,来照顾自己的父亲。里里外外,事无巨细,杨希玉数十年如一日,不但要细心照料好父亲的饮食起居,还要费心照顾好自己的丈夫和孩子。

杨老一家所在的沁园村,是石门二路街道的垃圾分类试点小区之一。杨希玉作为垃圾分类志愿者,不畏严寒酷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指导居民正确进行垃圾分类。

“我儿子也是党员,即使经历了那些动乱年代,我也依然相信党,相信组织,相信国家。”杨老殷切地说,“现在的党务工作是越做越好,年轻人学历高、本领高,要继续为人民服务,把党的恩情落到实处。”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石门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