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孙煜 如何运用好社区的“边角料”?如何增进居民“邻里情”?四平路街道鞍山八村的居民和杨树浦路2811弄居民开展的睦邻花卉角、社区花园项目给出了一份可供参考的答案。居民参与进行社区微更新,使得旧小区焕发出了新生机。 近日,四平路街道鞍山八村的居民来到社区活动室的小花园里,挑选好自己心仪的绿植花卉后,你一锄头我一铲子,共同在提前安置好的花槽中栽培绿植,忙得不亦乐乎。很快,原本空荡荡的花槽变得绚丽多彩,长春花、月季、三角梅、丁香、长春藤……各式各样的花草让大家越看越欢喜。居民与居委干部一起郑重挂上“八村睦邻花卉角”标牌,八村绿植角就此正式诞生。社区居民杨师傅说道:“有了这样的花卉角,以后大家又多了一个共同的爱好,又多了一处交流分享的基地。” 鞍山八村是四平路街道典型的老小区,常住居民以老年人为主。此次改造的“睦邻花卉角”原本是小花园中一块闲置的角落。为了让大家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邻里情,鞍山八村居委干部和居民们共同商议,决定开展此次“绿植培养”活动。 项目自筹备启动就得到了居民代表、楼组长、志愿者们的参与和支持,对于花槽改造,大家群策群力给出了许多具体有效的建议。活动当天,社区居民一早来到活动场地,一起帮忙布置。张阿姨精心打理着自己认养的“长春花”,说道:“希望这束花能为我们八村增添一抹风采。” 据了解,今年以来,四平路街道通过“党建引领、项目运作、多方参与”共实施居民区自治项目37项,涵盖环境美化、社区议事、美丽楼道等多方面,构建起“三驾马车”合力,“自下而上”的社区管理模式。在党建引领下,既找准了居民“所需”,又激发了居民“所想”。 同样将废弃角落打造成社区花园的,还有定海路街道杨树浦路2811弄。 定海路街道杨树浦路2811弄,有一处垃圾分类的创新园——凉州路居民区“向阳院”。原本普普通通的社区一隅,因“废墟上建花园,湿垃圾堆肥育花草,为社区增添一抹环保绿”的特色做法,不仅调动居民们积极进行垃圾分类、认养花草,还曾吸引央视记者前来专访。近期,“向阳院”微更新改造升级工程顺利竣工,精心修饰的“废墟花园”2.0版如期呈现在居民面前。 杨树浦路2811弄是一个开放式二级旧里,有300多户承租老公房的居民,无物业进驻,公共配套设施较为薄弱。在“睦邻家园”项目引领下,该居民区较早推进楼栋微整治、空间微改造、景观微更新“三微治理”。 在向阳园里,记者看到,除了美丽的花花草草外,还有两只引人注目的“进口湿垃圾堆肥桶”。社区居民李阿姨介绍道:“我们生活中产生的湿垃圾,通过这个桶的处理后,可以变成营养土。我们这里栽培花花草草的土就是这样产生的。” “向阳园”的所在地,原本是社区东北角的一处违章建筑。在建设过程中,从场地设计到花园装饰,每个环节都有志愿者和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的身影。曾经“脏、乱、差”的违章建筑场地,变身为枝叶掩映、花草芬芳的社区花园。社区居民张燕说道:“废墟上的花园将为凉州社区居民提供一个融堆肥环保、休憩、交流及互动为一体的睦邻平台。” 如今,“凉州堆肥睦邻花园升级改造”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向阳院”焕发新的生机。墙沿各个植物箱已进行了重新修正及加固,休憩凳和植物攀爬网架按照设计图如数呈现,放置堆肥桶的小高台已堆砌与花坛同高,有机液态肥可在新的水槽积蓄,浇灌植物的水管也已就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