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这条弄堂,车子比以前好开多了。”“以前下雨天都是积水,电瓶车开过都溅到衣服上。”来往的几位行人这样说。 彰武路120弄是一条百米多长的小弄堂,别看它小,却连接着中山北二路和彰武路两条主干道,平日里人流量和非机动车流量大,但墙面年久失修、水泥斑驳掉落、路面坑洼不平,弄堂里还带一个小转弯,影响过往行人视线,存在安全隐患,受到不少周边居民的投诉。 今年年初,四平路街道主动跨前,通过“环同济”街校联动,对这条小巷进行了重新整修和粉刷。 小弄堂“老破旧”变“彩绘墙” 从早前的照片中不难看出,那时的彰武路120弄老旧、灰暗、不安全,“因此我们去年接到的投诉特别多。”街道城运中心负责人刘海蓉说道。 为了还周边居民一个整洁、安全的出行环境,同时也满足区绿化市容局对于市容市貌的要求,街道下定决心,从源头对彰武路120弄进行彻底整治。首先对于转弯处视线不佳的问题,街道安装了缓冲带和隔离栏;再对墙体开裂、墙面剥落等问题,进行修复、加固和粉刷;最后对路面坑洼处进行了重新铺设。 在此基础上,彰武路120弄还极具创意地对沿弄堂两边的墙壁进行了漫画分镜头创作,墙上一幅幅漫画记录着发生在四平的“故事”,蓝色的基调、多彩的配色、生动的画面、全景的记录,让整个弄堂灵动鲜活了起来。置身其中,仿佛穿越来到了五彩斑斓的“时光隧道”。 文化墙故事墙让社区沿革可阅读 墙面路面整修和墙体彩绘,不仅让“老破旧”小弄堂摇身一变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提升市容市貌,更值得品味的是“彩绘墙”的内容和创作背后的深意。 在彰武路120弄,边走边观赏两旁美丽的墙画,细心的居民会发现,绘画内容分为两部分:一边描绘的是四平历史的沿革,从四平地铁站,到旭辉广场、紫荆广场,再到抚顺路社区睦邻中心,里面有不少场景就在居民身边;另一边则是与辖内同济大学有关,有学生参与社区调研、美丽楼道的设计,还有“我们的百草园”与“四平创新创意大赛”剪影,而这也是此次“彩绘墙”创作团队想要表达的主题:通过回顾“环同济”街校互动场景,用讲故事的方式给居民们一个直观的成果展示。 近年来,为打造宜居社区、美丽街区,提升四平路街道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底蕴,真正做到“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城市有温度”,街道紧紧依托“环同济知识经济圈”这一优质资源,通过街校联动,启动社区微更新,发挥同济大学在人、学科等方面的优势,让同济学子充分参与到社区建设的各个环节,把知识转化为美化社区的动力,让高校资源得以溢出到社区,释放创新活力,激发社区居民的创造力和原动力,实现良性互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两城”理念指引提高社区品质 两面小小的文化墙,彰显的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思想的生动写照。在“两城”理念的指引下,四平路街道坚持走“三区融合、联动发展”道路,切实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让百姓有更多的幸福感。 从“老破旧”的薄弱地区,到居民可驻足可观赏的景观景点,不是一蹴而就。据城运中心透露,仅创作方案一开始就有四套,“风格各不相同,后来是设计师与创作团队一起到现场进行访谈,通过好些天的民意调查,最终才得以确定。”创作团队借由时间线和画面远景近景的切换运用,以点带面地把四平的变化、杨浦的变化清晰地描绘出来,从美丽楼道、邻里和睦、环境整治等多角度体现时代的变迁。 在画面中,居民能感受到四平之变,也能体会到生活之美。相信在周边志愿者的共同参与守护下,“彩绘墙”这一劳动成果一定会润物细无声地滋养着四平居民的精神家园。(社区宣文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