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健康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7月24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夏练三伏”不当可引发猝死

三伏天心血管病高发

本月上海将入伏,意味着就要迎来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期。很多人认为只有寒冷的冬季才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期,其实不然,在炎热的夏季,尤其是桑拿天时,心血管病人反而有增多的趋势。上海远大心胸医院宋贺主任特别提醒,天气闷热,人体大量出汗、脱水,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增高、内分泌紊乱,有既往心脏病史以及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病的患者应提高警惕,若盲目“夏练三伏”,导致运动过量,极易引起心梗,甚至猝死。

33℃以上增加猝死风险

宋贺主任解释说,猝死可以简单分为两种,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一般来说,心源性猝死占据了猝死病例的80%至90%,也可以说大多数猝死都与心脏问题相关。”宋主任分析,引发心源性猝死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诱发因素,比如精神的紧张、剧烈的运动、过度的劳累、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像吸烟、酗酒、暴饮暴食;另一种是本身身体原因,比如先天性心脏病等。

而心血管疾病之所以在夏季,尤其是在三伏天比较高发,内因是患者本身的基础疾病,同时外部环境诱导了猝死的发生。宋主任指出:“从以往高温猝死的案例来看,即便是心脏健康的人群,也有发病的可能性。气温超过33℃时,人体的新陈代谢会显著高于正常温度时,猝死风险也更大。高温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影响更大,比如心血管方面会出现心跳加快、外周血管扩张,皮肤血流量比平时增加3到5倍,而内脏的血流量下降,加重了心血管患者的相对缺氧反应;在神经系统方面,交感神经会随着气温升高而兴奋性增加,身体会出现心慌、胸痛、多汗,严重时会使动脉血管内的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发生心肌梗死等。”

中老年人别盲目“夏练三伏”

宋主任表示,在高温环境中锻炼,人体只能够靠大量出汗来散热。出汗过多,血液浓度增高,血液粘度也随之升高,电解质特别是钾便会随汗液流失。而人到老年后或多或少会出现血管弹性下降,血粘度增加,如果此时不注意补充水分和钾,极易诱发心律失常、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形成。

宋主任建议:三伏天来临时,老年人要停止一切高强度活动,以静制动,并保持充足的饮水。老年人在夏季锻炼要选择天气较为凉爽的清晨和傍晚,锻炼前要喝些水,出汗多的时候还要吃些水果或者喝些果汁以补充钾,运动时随身带些急救药品。如果出现头晕、心慌、胸闷或肢体麻木等症状,则要停止锻炼并及时上医院就诊。

专家简介:宋  贺

上海远大心胸医院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东南大学医学院医学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委员。主持科研项目两项,科研成果两项,曾在郑州大学附属医院工作二十余年,学科带头人,对心血管疾病有较深研究,尤其是冠心病介入治疗、高血压、心律失常、心肌病、心内科急危重病人的抢救及疑难杂症等。

以上内容由上海远大心胸医院特约刊登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