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小城大事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06月23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追忆名家童双春——住在田林九村“文艺楼”里的滑稽戏老宝贝

“我舍不得离开这里。我喜欢田林的一切。我曾经和小外孙一天八九次上下楼梯,还要和他比赛上楼看谁先到家,但不知老之将至这么快。”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追忆,这位曾给上海小囡带来无限欢乐的滑稽表演艺术家。童双春住在徐汇区田林九村,邻居们都知道他的大名。

曾有媒体记者以往拜访时,热心居民主动指路,“前面就是童老师家。”童双春家住在六楼,他养了白色小狗,为此他专门在门口台阶装上栏杆。房间不大,墙上挂着演出照片以及与同事、老师的合影。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滑稽演员,1951年童双春初到蜜蜂剧团工作,除了当演员,还负责搬道具、配音、场记、回复观众来信,“三百六十行样样都想去尝试”。演滑稽戏,漏水、落雨、打雷等声响需要现场效果,童双春特地到电影制片厂和话剧团向专职音响师们请教。

他还带领青年定期出黑板报、打扫卫生。剧团发动青年演员找剧本,再加工演出,童双春自己写剧本,“广采博取,为我所用”。1960年,童双春向组织郑重递交入党申请书。

上世纪六十年代,他曾有从市区骑自行车到松江的“壮举”。游泳更是他的强项,七十年代曾参加过上海市有关部门组织的横渡黄浦江的比赛。他每天五点起床,到离住所两站路外的小花园锻炼,先做健身操,接着“倒跑”,吃完晚饭还去散步,在小区周围绕一圈看看热闹,收集创作素材,从锡剧、越剧、甬剧、沪剧、淮剧、豫剧、京剧唱到绍兴大板。

1986年8月16日,童双春一家从黄浦区搬来田林九村。离开了市中心逼仄的煤卫合用的统间,入住新式新村房子,尽管地点有些偏僻,但对童双春一家来说,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但30多年前的田林还正如其名,除了民居和邮局、粮油店等必要设施之外,触目所及,真是满目田和林。

暑天蛙声一片,夜里黄鼠狼出没。整个街区里只有两条公交线路通往市区。到徐家汇已经如同出短差。每每下雨,满地泥泞,人们去赶车,一脚踩下去,拔上来时鞋竟还粘在土里。

但童双春还是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里。毕竟新村的居住条件比原先在市区煤卫合用的生活状态改善许多。另一个让他喜欢新居的理由是,当时同住一村的多为文艺界人士。童双春住在田林九村一幢单元楼的顶层六楼。仅童双春所处的6层单元楼里,就有唢呐演奏家任同祥、京剧名净赵文奎、剧作家徐进、京剧名家筱高雪樵、画家朱梅邨、滑稽名家李青等。

“名副其实的文艺楼。”童双春说。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当他需要和搭档讨论剧本时,只要和楼下李青一起商量就行了;要出国演出前夕,遇到滑稽戏中有关于京剧的片段,他只要到楼下向名家请教就是。“真是得天独厚”。

有时别的文艺界人士到境外演出,还会带回来当时很稀罕的我国台湾地区相声录像带、外国相声光碟给童双春。大家互相切磋,又日日生活起居在一起,见证着田林的变化。

作家孙甘露上个世纪80年代也住在田林九村。从窗口看出去,能看到对面楼的厨房窗户里,童双春在楼上做饭,李青在楼下做饭。

从田林到当时滑稽剧团所在的永嘉路办公十分方便。夜里出门演出,剧团派一辆车就可以在同一上车地点把童双春和搭档李青一起接上。但有时没有派车来接,童双春和搭档也自己骑车外出演出。

一次,童双春晚上7点半在大众剧场有演出,但当天家里来了客人,大家说话聊天正在兴头上,一不注意,直到晚上7点童双春还在家里。一看时间已经不对,童双春吓出一身汗,赶紧骑自行车沿着漕溪路飞也似的赶去剧场,骑得双腿发软赶到剧场,一看时间距离开场正好还有3分钟。

那时童双春就想,那些通往市区的路都会打通的,交通路线也一定会增多的。1985年田林辖区内仅有公共汽车线路89路、205路,到了2014年,区域内有市内公共汽车线路42条,通往市郊公共汽车线路有8条,还有轨道交通3、4、9号线。从田林外出到市区,果然再也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了。

身为知名人士,童双春却保有上海男人的谨慎。1989年,童双春到外国演出。同行者都纷纷夸在境外买摩托车免税真划算。一来二去,童双春不免动心,也就买了一辆雅马哈摩托车带回上海。可是童双春性子谨慎小心,加上又有近视,因此对家人立下了“几个不”的状况绝不开车的标准。

包括:夜里不骑车、起风天不骑车、下雨天不骑车、穿西装出门时不骑车……如此一来,每年骑摩托车出门的日子屈指可数。他骑车速度又极慢,一次演出后回家,骑着自行车的李青已经回到楼里,可骑摩托车的童双春还在路上。

又有一次童双春骑摩托车沿中山路回家,在原银河宾馆位置遇到积水的大水塘,童双春连人带车跌入水塘。人最后挣扎着爬起来了,可是车子却扶不起来了。围观路人很多,却无一伸出援手。

直到交警过来,认出童双春,又招呼大家帮忙,众人才笑道:啊,你是真的摔跤了啊,我们刚刚看你呼救,觉得好逼真,以为在拍电影,大家都在找摄像机位想避开,不敢过来呢。

如此一来,童双春更加不敢骑车了,但对这辆摩托车又极为爱护。

每每在田林九村,大家就看到童双春一直在擦他的宝贝车、擦得光洁锃亮。直到8年后摩托车卖掉,里程显示还不到6千

公里。  (上海文联)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