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改革开放40年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12月05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90年代中期:腾笼换鸟

产业转型“阵痛”桃浦加速城镇化

上海市桃浦工业区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开工典礼
上海市普陀区桃浦镇成立仪式
桃浦工业区总体规划一期工程——桃浦三村
桃浦六村工地
1989年初,新杨村经济指标签约仪式
新杨农宅
新杨老宅改造安置房
李子园村民委员会
李子园二村
李子园大厦园区一角
祁连村老宅
祁连村村民委员会
祁连村老宅改造安置房
真建村村民委员会
未来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槎浦新家园
未来岛智谷S06园区
槎浦公园

1978,犹如闸门拉开,江水奔涌而出。作为改革开放进程的缩影,桃浦人也经历了“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由于大兴化工业,桃浦的农田在80年代中后期遭遇了大量的“三废污染”(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曾经,坊间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臭气冒,桃浦到”。这是桃浦快速发展带来的“后遗症”,也是上海乃至全国都在经历的“必修课”。

要发展,不要污染,桃浦该何去何从?

1987年,在市政府财力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上海市工业区开发总公司(有限)承担桃浦地区重污染的治理工作,积极响应配合桃浦镇全力投入工业区综合治理工作,迎接新的挑战。1987年8月20日,桃浦工业区综合治理一期工程正式开工,一场大规模综合治理桃浦工业区的战斗打响了。

桃浦第一次转型:发展现代物流产业

为了摘掉污染帽子,90年代初,桃浦开始了第一次转型,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物流、包装印刷等产业。然而,转型发展,必将经历阵痛,在转型过程中,一些带有工业污染的企业,不得不离开久居的桃浦。但留下的土地和空间,为桃浦发展留下了无限的可能。

“上海北芳国际物流公司就是当时尝到桃浦转型甜头的企业。那时候,公司固定客户中每天有往返于张家港和上海之间的运输车辆,常常是满车到沪,空车回张家港。经过北芳物流的穿针引线,这些车辆轻松赢得了巴斯夫公司每天运往张家港的5个集装箱货

物的标书,车辆实载率提高45%以上。由于桃浦工

业区的存在,其周边聚集了一大批物流企业,现代物流业开展得如火如荼。”

——时任桃浦镇党委书记、镇长、人大主席  洪跃弟

到2001年,上海市政府在桃浦工业区周边的真建、槎浦村原址上,规划成立了上海西北综合物流园区。以桃浦地区为中心,未来岛开发为标志,形成多式联运特色的现代物流园区,大大拓展了经济发展的空间。

撤乡建镇:农村变社区 农民变居民

1993年7月15日,在上海城区扩大政策的统一调整下,桃浦乡从嘉定县(今嘉定区)划出,并入普陀区,撤乡建镇,这也是我们如今所熟知的桃浦镇。桃浦在现实意义上,进入了城镇化。

与此同时,随着环境综合治理的逐步大力推进,1997年,市政府宣布正式摘除桃浦工业区重污染地区的帽子。桃浦地区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深受污染其害的农民也搬入环境良好的新村。据统计,共动迁农民867户,3395人,建成占地80115平方米的农民新住宅区。

【新杨村】

“新杨村(曾用名:新华村)位于桃浦镇最北部,四十年前,新杨村可谓是一穷二白,没有像样的村庄、房屋、企业。村民每天从早到晚进行田间劳作,将种得的蔬菜粮食作物供应市区菜场。1987年,新杨村家庭全年可分配收入只有780元。‘务农不稳,务工不富、务商不活’,就是当年新杨村村民的生活写照。

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农村成为当时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新杨村实行了土地承包制,农民们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劳作转向城镇化生活。2004年,新杨村启动老宅改造工程,村民们从矮平房里搬进了大楼房。”

——新杨工业园区党委书记  王

【李子园村】

“解放前的李子园因贫穷而被戏称为“赤脚李子园”。穷则思变。向往美好生活,就是李子园的初心。曾经的10个生产队、518户人家、1400多人口、780多个劳动力,已经被5个居民小区、750户业主、2100多户居民所取代。那些大小不等、错落不齐的民房,已经彻底成了人们的记忆,也成了存留在相册里的老照片。

60多年来,在毛主席‘按语’的指引下,‘勤俭’、‘节约’,成了李子园人永远不变的座右铭。在‘春天的故事’刚写下第一行文字,地处市郊的李子园把握春天的脉动。租赁厂房到合作办厂,从筑巢引凤到腾笼换鸟,从老宅改造到土地集约利用,从新型园区到高科技产业园。李子园村集体性经营收入逐年提高,居民个人分红逐年增长。”

——李子园村党委书记 侯雪华

【祁连村】

“1960年12月我出生在祁连村一个世代以耕作为生的农民家庭。在那段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年月里,一个壮劳力辛苦劳动一天仅有六、七毛钱的收入。在我幼小印象中,家中的饭桌上很少看到荤菜。祖辈留下来的老宅也经历了多年风蚀雨侵,每逢下大雨我们姐弟4人还要帮着用大盆小盆接‘天落水’。

18岁那年,祖国大地响起改革开放春雷,我和哥哥洗去脚上的泥巴随着劳动大军寻求致富路。我先后在运输队、仓储公司等工作过,当时每月几十块钱的工资对我的家庭来说无异于旱地里的滋滋甘露。

1982年,我抱回一台带有两根羊角天线的黑白电视机,‘凯歌牌’14英寸的。昔日全村最穷的贫困户率先将电视机请进家门,这在全村一下子成了头号新闻。1983年,我家破旧老宅拆掉重建,盖起了3层混凝土结构的楼房,当年还托关系装上了电话,‘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美丽传说成为现实。看到家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老母亲成天乐得合不拢嘴,逢人便说如今有党的好政策,吾伲赶上了好辰光。”

——祁连村村民 金宝忠

【真建村】

“当年未来岛(原真建村)所在的区域还是一片农田,自东向西有沪宁、沪杭外环以及南何支线贯穿,形成‘孤岛’。祁连山南路还没有建成时,仅有真建村的几百户村民在这里生活,要进市区,只能翻越轨道,走几公里泥泞的小路,生活较为闭塞。如今,上海未来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论面积虽然不大,但经济体量确是桃浦地区最大的。

1999年,上海未来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筹建。在原真建新村基础上开发建设,园区占地0.97公顷,净产业用地1207亩,投资10个亿,用于道路、市政配套以及动迁改造和农民安置。2001年11月,经上海市政府批准正式成立。

开发初期,园区果断投资逾1亿元,建设总长1.4公里的祁连山路南北隧道,以此彻底摆脱铁路匝道带来的负面影响。此外,还投入1000万元完成南何支线隧道工程,改善交通配套;投入400万元建设小环岛开关站,改善用电配套;投入100多万元,引进937路公交车,将终点站设置在园区中心区域,方便职工上下班等,以不断优化园区服务能级,改善生活。”

——上海未来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党委书记、董事长 钱世嵘

【槎浦村】

“1979年槎浦村村民拥有了第一辆幸福牌摩托车;1980年第一通电话接入村民家中,同年村民购入第一台冰箱;1984年出现了‘第一’个万元户;1986年盼望已久干净卫生的自来水从自家水龙头里流出,村民们喜悦之情溢于言表;2000年全村道路由泥泞的土路变成了宽阔的水泥大道......每一个第一标志着槎浦村跟随改革开放的脚步,与时俱进,农民生活在悄然中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2年槎浦村启动老宅改造工程,2003年12个生产队完成动迁,2004年年底全村村民住进了绿树掩映、配套齐全的槎浦新家园,小区里物业、卫生服务站、超市、文化活动中心等一应俱全,逐渐完成了‘农村变社区、农民变居民’的华美转变。”

——槎浦村党支部书记 孙庆华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桃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