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改革开放40年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12月05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两湾一宅”动拆迁

伴随第一次转型,桃浦也迎来了一批“动拆迁”户

梁慧丽看望居民
杨兆顺在楼道内做居民工作

记者 王家欣 整理报道

1998年8月10日,“两湾一宅”首期动拆迁拉开序幕,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发展大事记”中的标杆性事件之一,蜗居了半个世纪的居民,被陆续搬往动迁居民安置小区,这其中也包含桃浦。在此过程中,伴随着许多喜怒哀乐,却也包含着希望。

“我也是从潭子湾动拆迁过来的,当时是中山北路街道万民居委会党总支书记、主任。动拆迁后我又被组织任命为莲花公寓书记,但刚一上任就面对无数难题,就连自己上班,都被居民给‘轰了出去’。

最初听着莲花公寓的名字,我还以为是一个很不错的小区,但这小区按现在来说,就是一个市里有名的烂尾小区。由于开发商前期开发的先天不足,这里的房子当时没有水电煤、没有有线电视、没有商业网点、也没有公交车。就像是一个孤岛,周边都是农田。

居民生活也非常不方便,例如:液化气要到五公里外的桃浦液化气站去换,所以居民都在生炉子;水用的是深井水,电是临时拉的线,到了晚上就断电,一断电水就打不上来,每天,都有两辆119的消防车专程往小区送水。

诸多的生活不便导致居民对我极其不信任,怎么办?当时我家拆迁给了两个方案,一个是拿桃浦新村的房子,一个是损失很多面积的动迁款。当时我没有退路,也因莲花公寓没有公交车,上班实在不方便,就毅然决定把房子买在莲花公寓,和居民们‘同甘共苦’。当时居民以为我‘疯掉了’,但也因此把我当成了一家人。

随后,我承诺每年完成一件实事工程,组织居民一同解决。比如有线电视的问题。1998年,我写信给时任上海市市长徐匡迪,请求市领导关心莲花公寓,要知道当时动迁居民五年看不到有线电视,都是拉天线的。写了以后居民一起签名,一封挂号信寄了出去。市领导收到以后非常关心,包括普陀区和桃浦镇领导也积极努力。2001年,莲花公寓的有线电视正式开通了,困扰居民们多年的难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但不管怎么说,居民的生活还是在稳步提高的。对此,居民们都很有获得感。有居民说,‘我们来的时候野草比人还高,什么都没有。梁书记来了以后,大家团结在一起,居民们自治共治小区建设,每年都有变化。我们不与别的小区比,跟我们以前比,一年比一年好。’”

——现任桃浦镇社区党委副书记梁慧丽

梁慧丽看望居民

“我原来就与小区大多数居民一起住在‘两湾一宅’棚户区,父辈有的还都是一起从苏北逃难过来的,许多人看着我长大。在中山北路仁义里居委会任党支部副书记、主任时,那些年龄大的,我称他们叔叔阿姨;年龄接近的,我叫他们兄弟姐妹……在情感上,我和他们贴得很近。

‘两湾一宅’动拆迁,我被分配到紫藤苑小区,由于小区建成较早,早期建筑设计还是有所缺漏的。让我记忆犹新的莫过于空调冷凝水排水的问题。由于家家户户购置了空调,但建筑设计初期并没有空调滴水管这一项目。设计上的缺失导致居民只能将空调水管挂在外面。水滴溅落到雨棚上,发出‘滴答’声,扰民不说还易滋生蚊虫,居民苦不堪言。

建筑先天性的缺陷无法改变,但政府也在调研民意后积极努力地改善居民的居住生活。2007年11月,桃浦镇政府采纳了房屋外立面安装空调滴水管这一解决方案,出资150万元,对桃浦镇区域内的老旧公房进行空调滴水管的改造安装,提高了居民生活的舒适度。”

——现任桃浦镇社区党委副书记杨兆顺

杨兆顺在楼道内做居民工作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桃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