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小城大事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2月20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肠子内的“定时炸弹”——肠息肉

□文 周健

(天山中医医院西医外科副主任医师)

内窥镜是集中了传统光学、人体工程学、精密机械、现代电子、数学、软件等于一体的一种检测仪器,借助内窥镜医生可以观察胃肠内的溃疡或肿瘤。以前它只是一项检查诊断的工具,而如今内镜则被称为“医生的眼和手的延伸”,包括早癌在内的很多病变,都已能通过内镜进行微创治疗。

数日前,我院内镜中心的特聘专家殷泙主任,成功地在内镜下切除了一枚位于乙状结肠的直径约3.5cm的巨大息肉。该男性患者59岁,因“便血”被收治入院,并在肠镜检查时发现乙状结肠巨大息肉。殷泙主任在肠镜光强化技术NBI下反复查看病灶组织学特性,发现该息肉有蒂,基底部好,可以尝试内镜下治疗。凭着丰富的经验,他在息肉蒂部放置了可分离式套圈,并圈套住肿块高频电切除,止血夹扎住血管并固定圈套,最后顺利切除,病人恢复良好。

如今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胃肠镜检查被越来越多人的纳入体检项目,检查后有些人会发现有肠息肉,我们可千万别小看了这个“肉疙瘩”,它的存在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肠息肉是怎么回事?

首先来看看什么是大肠息肉:凡从结直肠粘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未确定病理性质之前均称为息肉。按病理类型可分为:腺瘤样息肉,炎性息肉,错构瘤型息肉,淋巴增生,类癌等。又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包括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和肿瘤性息肉(包括腺瘤和息肉癌变)。

肠息肉在初期的时期大多数患者并无临床症状,只有一些有较大息肉的患者可能有排便习惯改变,间断性便血或大便带血,或者腹部隐痛等症状。

▼肠息肉有哪些危害?

结肠的恶性肿瘤,多数是在肠息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但并不是所有的息肉都会发展成肠癌。一般认为炎性息肉的癌变风险最低,其次是增生性息肉和管状腺瘤,而绒毛管状腺瘤的癌变风险比较高。

研究表明,结直肠癌是全球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之一。目前认为它起源于腺瘤,并且从腺瘤逐渐转化为腺癌。大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被认为是大肠癌的癌前疾病。因为增生性息肉和炎症性息肉很少恶变,所以“坏人”就是那些被称为“肿瘤性息肉”的腺瘤和癌变的息肉。

▼息肉的治疗手段有哪些?

一般来说,肠镜检查时发现了息肉,医生都会在内镜下行切除术。来自法国的一项研究表明,息肉切除可使结直肠癌(CRC)的发生率降低76%-90%,除非很小的息肉,可以观察一段时间,极少的炎性息肉可以自行消失。但是,绝大多数息肉随着时间的延长会变大,癌变的风险会增加。还有一种罕见情况,就是以为很小的息肉不会癌变,但恰恰就有很小的“息肉”就是腺癌,所以对于息肉我们决不可掉以轻心。

息肉切除的方法根据息肉的大小和类型,可选择活检钳钳除法,圈套器切除法等。如果发现息肉可疑癌变时,可选择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或者外科腹腔镜下微创手术切除。

▼息肉一般多长时间会发展到肠癌?

息肉是否会发展成癌,与多种因素有关,比如息肉的大小,病理类型等。如果息肉较小,那么发生癌变的风险也相对较低。有研究表明,0.5厘米以下的息肉,三、四年以内的癌变率很低;如果超过0.5厘米,那么息肉的癌变率就会增加。总体来说,息肉越大发生癌变的风险就越高。

医院内镜中心特聘专家

殷泙(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现任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虹口区医学会内镜学组组长。

天山中医医院内镜中心

诊疗时间:周一至周五

咨询电话:62418056-8725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