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五色土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07月10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长毛兔给我上了“市场经济课”

文 郭林福(长宁区退休居民)

上世纪80年代初,长毛兔一度成为市郊农民致富的“宠儿”。长毛兔全身雪白,两眼呈粉红色水晶状,体重约3公斤左右。它的毛长约4至5厘米,每年可剪毛2至3次,每次产毛约200克,品种优良的毛兔每次可产毛300克以上。兔毛可和羊毛混纺,也可掺进羊毛后与腈纶等化纤混纺,制成的兔毛衫或混纺毛衫,当年流行国际毛纺市场。因此,兔毛的收购价奇高,毛贵兔俏,长毛兔种兔更吃香。

1984年,我在乡办企业的新泾丝织厂工作,厂对面的哈密路300号“新泾乡生产资料门市部”开始收购兔毛,供外贸出口。开始的兔毛收购价:一级兔毛1公斤200元;二级兔毛1公斤160元;三级兔毛1公斤120元。当时职工每月工资也就四、五十元。兔毛收购价像一块诱人的红烧肉,引得大伙口水直流。丝织厂同事中最早养长毛兔的是电工班的阿桃、阿发、阿龙和司炉间的小徐等,他们掘到了发家致富的第一桶金,最早成为职工队伍里的“万元户”。那时同事们聚在一起,就是谈“养兔经”。什么品种的兔子产毛率高,吃什么料,喂什么草,笼舍怎么做等等,切磋交流,津津有味。没养兔的在一旁听得入神。最引人的是阿桃在南翔以1000元的价格购进了一只种兔,体重约5公斤。据说一次产毛可剪300克以上,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到他家去长见识。

随着养长毛兔发财被“神话”,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养长毛兔的行列。我也心动了,和妻子商量决定也养长毛兔。于是,到小徐家里买了一对半大的“少年兔”,两对刚断奶的“婴儿兔”。笼舍先建在楼下的客堂间里,用红砖垒了几个笼舍,用废旧打梭棒钉成兔笼的垫子,用混凝土做成兔食盆,用细钢筋做成兔笼的门。兔的草料可放在门上的料斗里,既卫生又省料,兔子吃起来也干净。每天早晚都要精心喂草料,观察每只兔子成长状况。下班后第一件事就是到田间地头、宅前屋后割草,晚上还须清扫笼舍。忙碌中憧憬着兔宝宝快快长大,多多产毛,让我也早日加入“万元户”的行列。

三个月养下来,“少年兔”变成了“壮年兔”,两对“婴儿兔”成了“青年兔”。第一次剪下的兔毛,卖了80多元。嗨!接近我两个月的工资。夫妻俩兴奋之余,决定扩大规模。我在刚落成的新楼房里辟出一整间做饲养室,足有26平米,添置了24只笼舍,全部水泥预制结构,在当时可谓下足了本钱。建成后,很有一点规模经营的腔调。先前的两对“少年兔”开始繁殖小兔。对待刚产子的母兔要像照护产妇一样精心伺候,饲料里要加豆饼、米糠、玉米粉、鱼粉等,再添加婴幼奶粉,增加母兔的营养就是增强了幼兔的营养。

很快,除了养满24只兔笼,还以60元一对的价格出售了几对刚断奶的幼兔。每次卖兔的钱到手,心里别提有多高兴。然而,我的养兔“发财梦”开始不久,兔毛的收购价出现下滑。原来200元一公斤的一级兔毛一下子跌到120元一公斤。像股票市场进入熊市一样,每月都在下跌,直到一公斤兔毛只卖40多元。养兔已无利可图,甚至入不敷出。小兔子送人都没人要了,大兔子拿到市场上当鸡一样卖,让人宰了吃。卖不掉的自己宰着吃,小孩子吃兔肉都吃腻了,大人就骗他说是排骨肉。疯狂的养兔潮在一片倒闭声中销声匿迹。

疯狂的养兔潮从兴起到衰落,印证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记得政治经济学课本上有这样一段话“价格随着价值规律不断的上下波动……”在创业和投资中,谁在时间节点上抓住了这个规律,谁就是成功者。长毛兔给我上了一堂活生生的“市场经济课”。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