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吴珏峰(友谊居民区居民) 天山路1878号,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是华东公安部队后勤教导大队的驻地。我是1953年10月从福建上杭来到上海天山路1878号参军的。当年10月30日在驻地一座简易的礼堂(即现在的天山公园池塘处)举行了隆重的入伍宣誓大会。从此,我走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行列。那年我只有16岁,怎么会从福建上杭来到上海参军的呢?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1953年初秋,华东公安部队党委做了一个决定:要从福建革命老区的龙岩、上杭、武平、永定四县和福州市,以及上海市招收一批应届初中毕业的青年学生,作为培养部队基层干部的对象。因此,华东公安干部部派出了卢健、陈正安二位干部奔赴以上革命老区开展招生工作。经过学校的推荐、体检、政审等环节,我们上杭、武平、永定、龙岩、福州的近60个学生,在卢健的带领下,于1953年10月25日抵达上海市长宁区天山路1878号。 华东公安部队后勤教导大队是一个培养基层连队干部的基地。当时的大队长是单葆恩,政委是张国华,下属四个中队:一、二中队是一批军医学员;三、四中队是刚入伍的年轻学生。在教导大队学习期间,我们接受了一系列的政治教育和军队各种条例(队列)的教育,例如:单兵教育以及行进间的队形、队列的操练教育。特别是通过端正入伍动机的政治教育。为什么要参军?参军为了什么?要有正确的思想指导,从而激发了争取做一个合格军人的光荣感和责任感,进而使我们懂得了作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人,不但要从军人的姿态、形体上如何达到一个军人的要求,而且也要在思想上、政治上永远忠于党、忠于人民,真正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 在经过各类军事教育和政治教育的基础上,教导大队领导又从三、四中队的学员中选拔了一批学员,正式列入华东公安第三公安干校外文八连的建制,专门培训英语、俄语二门外文干部。这批学员请了复旦大学英语老师和苏联聘来的俄语老师授课。经过三年的学习,于1957年7月顺利结业,这批外文学员的顺利完成,为我国的边疆外文干部的奇缺填补了空白。我的战友丁立昆分配到了汕头边防检查站,汤庆裕分配到了广西南宁边防检查站,陈嘉珍分配到了云南畹町边防检查站。还有张隆旺分配到了贵州边防366野战医院。后来,他们经过多年边防工作的锤炼都逐步走上了领导岗位,为我国的边防建设贡献了力量。 我是在1954年8月中旬接到调令的,记得刚刚过了第一个“八一建军节”,一天翟指导员找我谈话,随即第二天就奉命到了华东公安部队政治部秘书处报到。驻地就是江湾路1号。当时华东公安部队兼任上海警备任务,对外均称:上海警备司令部。司令员是郭化若,政治委员是欧阳平。直至1956年开始遵照中央军委的决定:华东公安部队机关一部分官兵移防南京,另一部分官兵正式组建上海警备区,王必成首任上海警备区司令员,政治委员是秦化龙。与此同时,根据市委要求:上海警备司令部机关移防到静安区常德路421号办公,后勤部机关移防在愚园路江宁公寓大楼办公。我随一部分同志归编上海警备区建制。在上海警备区政治部秘书室担任打字员、保密员工作,直到1963年11月。当时,我国的原子弹、核武器的研制工作进入关键时刻,亟需解决铀同位素分离的关键技术难关。当时,二机部就在上海组建,代号“真空阀门”而研制出产任务。于是,我和上海警备区共有7位同志,其中警备司令部任务保密室闫庆瑞同志和上海警备区政治部保密室,以及下属师、团机关5位同志。一起奔赴核工业第八研究所工作,直至退休。 在迎接庆祝建军92周年和建国70周年的时刻,回顾在天山路1878号经过10个月的整训和10年军队生活,回顾66年来成长学习的漫长岁月,我就想起了毛主席曾对革命老区写过的“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题词。是它激励着我在军队这座革命熔炉里得到了锻炼,使自己不断成长起来。我的人生起点在哪里呢?那就是长宁区天山路1878号。它是我成长的摇篮,也是我的第二故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