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顾雯妍(农商银行长宁支行职员) 我出生于1980年代末,整个童年的时光都留在了天山五村。那时候没有小区的概念,小小的“村子”,一个旋转门后便是一个“村”。那时候邻里都是十分熟悉的,家里没有大人的时候,可能是在隔壁阿姨或者阿婆家呆一天。差不多年纪的孩子也会经常串门,一起在弄堂里玩游戏,跳房子、打弹珠、跳橡皮筋 …… 那时候,爷爷有个大板凳,我有一个小板凳。爷爷最爱的就是拿着大板凳坐在弄堂口,和街坊邻居聊天。我有时候会拿着小板凳坐在爷爷旁乘风凉,两个板凳的影子在夕阳的斜射下,影子长长地靠在一起,似是依偎。 现在想来,90年代的时候,生活条件和现在是没法比的。一大家子住在一起,和爸妈三人只有一间8平方米的房间,一层楼的居民用的是一个卫生间,我甚至都不记得是如何洗澡的了。童年的生活条件现在想来是艰苦的,但似乎记忆里也没有太多苦涩,可能当时的我还不知艰苦是啥滋味,更多的原因,邻里隔壁大家都是这样生活的。 千禧年的时候,家门口似乎还没有什么变化。但小家庭有了些许的变化,我随着爸妈搬到了新家。新家在新式的小区里,一幢楼里也没有几户人家,但似乎大家都不再熟悉,也不会再有小孩子在小区里一起玩耍。我带着小板凳一起搬入了新家,可惜小板凳再也没有下过楼,只是静静地躺在我家的浴室里。这些我似乎也不太在意了,毕竟生活条件是越来越好了,有了自己的天地。接下来近十年光景,就在专注自己的学业。 十年光景,一晃即逝。天山五村的小伙伴们也长大陆续离巢,就这样断了联系。再随着长辈们的离逝,回去的机会越来越少。印象里的五村似乎没有什么变化,不知道居民的生活条件有没有变的好一点。但周围的变化是切切实实的,马路变宽了,商场漂亮了,地铁便捷了。 工作后,没想到又回到了儿时的地方,上班的地方和五村也就一条马路之隔,竟是一种缘分。地铁通的线路越来越多,五村也将迎来15号线。在这片土地生长的一代人,或许会依依不舍,但更多地应该是欢欣鼓舞,将迎来生活上的巨大改变。但无论怎么变化,或许不变的是对天山的一份情结,天山商厦更新成了长房国际,长房国际又变身百盛,天山电影院变成了虹桥艺术中心。但每每说到这些地标的时候,我儿时天山的模样会交替出现在脑屏幕里。 新中国迎来了70华诞,而我与祖国共同成长的这30年,可谓是祖国发展速度最快、发展成就最大的时期。很多人都觉得80后90后的一代是承受了很多压力的一代,但其实何尝不是生活在最蓬勃发展的年代。经历了生活条件的改变,见证了家门口的日益繁荣,何尝不是一件幸事。 我的三十剪影,在祖国发展的长河里只是“一滴水”。不是有句名言:一滴水可见太阳的光辉。我的成长记忆自然也是祖国成长的一部分,真如一首歌唱道: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