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吃点,来,我给你夹菜” “你够不够吃?不够我碗里匀你点”“咱俩喝一个杯就行,我不嫌弃你!” 这些对话,我们常常能在餐桌、宴席上听到。“中国式”的餐桌文化,也最能拉近人心。然而在这热闹的氛围下,却是暗流涌动,不知有多少病菌,潜入了你我的身体。 合餐吃饭究竟隐藏多少病菌? 我们现在一起吃饭的形式,叫做合餐会食制,兴起于唐朝和五代时期,在宋朝普及。用餐的人围坐一桌,既方便交流,也显得亲近。不过,大家共享一盘菜、一锅汤,结果就是每个人的口水都在里面搅合一遍,面前的美味佳肴,直接变成了疾病的温床: ●甲型肝炎 甲型肝炎病毒是一个典型的经消化道传播的病毒,而且甲肝患者,在整个病程里都具有传染性。如果跟甲肝病人一起吃饭,甲肝病毒就很可能会混合在饭菜中进入消化道! ●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它能够导致胃炎的发生,目前也已经证实,幽门螺杆菌是诱发胃癌的重要因素之一。 ●感染性腹泻 比如伤寒杆菌、志贺杆菌、诺如病毒等等,它们都通过消化道传播,通常会导致腹泻症状,严重的还会使人脱水。此外,消化系统结核病、霍乱、消化系统念珠菌病等都可能通过共同进餐来传播。 ●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冠状病毒一类经飞沫传播的病原体,在近距离共同进餐时,也会增加传播的可能。这次的新冠病毒疫情中,因为聚餐导致的聚集性传播案例并不少见!分餐、分食更健康! 合餐制虽然更显亲密,却让自己和亲近的人都暴露在了疾病的威胁之下,我们永远不知道,传染病和明天,哪个会先来!改变进餐方式,选择分餐制,更能保护自己和亲人、朋友的健康。 ●减少疾病传播风险 把餐食分开,就阻断了与他人可能的唾液交换,让传染性消化道疾病的传播可能进一步减小。 ●更容易做到营养均衡 在合餐制中,每个人夹了几口菜,分别吃了多少肉,多少菜,这很难判断。而分餐制,可以直观的把控摄入食物的量,更容易做到营养均衡,不少吃也不过量。一些有慢性疾病,需要特殊饮食的家庭成员,也可以更明确的进行饮食上的控制。 此外,在呼吸系统传染疾病流行时期,比如这次的新冠疫情中,分餐可以更容易的做到“分隔进食”,吃饭的时候拉开距离,降低因吃饭导致飞沫传播的可能。 如今,我国的多个省、市都出台了分餐制的相关规定或开展了倡议分餐制的活动。比如北京将倡导分餐制写入《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山东省发布《餐饮业分餐制设计实施指南》等等。想要把“分餐进食、公筷公勺”融入生活,也要注意方法。分餐应该怎么做? 在传统饮食文化下,我们可以在家庭里尝试这样的“中国式”分餐: 固定碗筷:每个家庭成员用专属的餐具,不混用。还可以根据每个成员的身体情况、疾病状况来安排餐具,比如肥胖、有糖尿病的成员,盛饭的碗就可以小一些,更有利于把控摄入量。 公筷公勺:两人以上同桌共餐时,用公勺和公筷,将菜、汤,放入自己的专属碗碟后再食用。 成员分工:家庭分餐制可以设置一个“掌勺人”,管理专属餐具、公用餐具的分配,以及后续的清洁、消毒等。 最后,在外用餐时,如果餐馆没有分餐制的选择,可以要求餐馆提供公勺、公筷,或者要求服务员在上菜时把菜品分好,分别提供给用餐的人。同吃一碗菜也许显得亲近,但分开食用更是为了彼此的健康;戴口罩、勤洗手都坚持下来了,再加一个分餐制,又有何难呢? (小薇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