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阿康 今年三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有一段话引起笔者沉思: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笔者试着找一找问题的“症结”所在。 笔者跨入小学门是1959年,清楚地记得二年级后就开设劳动课,印象最深的是劳动课上“拆纱头”。就是将针织厂里拉来的下脚料,拆成一团一团的棉纱球,俗称“回丝”。这些拆解开的“回丝”派啥用场呢?可以用作搽机床、搽机器的耗材。怎么拆呢?老师教我们,找一个汽水瓶盖子,利用盖子口的尖锐在边角料的沿口拉出破绽,随后扯住线头一股劲地拉就行了,瞬间,一团团“回丝”完成。 到了中学时代,每周一节劳动课安排在周四的上午。学校对门是一家印染机械厂铸造车间,各种铸件翻砂成型后放在露天日晒雨淋,我们的劳动内容就是清除铸件上的残留砂砾和锈迹,清理后的铸件才能送金工车间加工。不去工厂便在学校附近的苗圃劳动。初三以上的高年级学生夏秋二季,还安排到上海郊区参加支援“三夏”和“秋收”的劳动。 什么时候,学校不再重视“劳动课”了呢?得先说“重视过了头”那一段历史。“文革”后期,由于教育秩序尚未恢复,中学生知识教育课时一减再减,就安排大量的劳动课时,谓之“学工学农”。笔者两个小弟此时正在读中学,他们到过纺织厂、钢铁厂,当然都是做辅助工的活计,还到过澡堂子当服务生。“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全社会重视教育,正是对“知识越多越反动”谬论之矫枉过正。在“文革”中遭批判的北宋文人汪洙“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之诗句,此刻受到从未有过的推崇。从那时起,劳动课成了可有可无的“鸡肋”。为了应付升学率,别说劳动课,“音体美”都可以为“语数外”让路。出现了“由左向右”的大反转。 恢复高考这一拨乱反正的历史功绩毋庸置疑。之后的教育事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其中广受诟病的是职业教育落伍,劳动技能人才跟不上现代化建设之所需。以致于出现“硕士博士满街走,就是难觅八级工”的社会尴尬相。学生动手能力的普遍低下,还表现在生活自理上。曾几何时,一个大学新生报到后,面对自己的行李束手无策,最后急哭了。问及,因为不会挂蚊帐。这类“读书高智商,动手成弱智”社会现象很普遍。 近年来,这一现象已经有了很大改观。国家重视职业教育,特别是中国组队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后,年轻一代技术从业者摘金夺银的业绩,起到了示范效应。但是,全社会崇尚劳动光荣的风气尚未完全形成。现在,党和国家发文件要求各级政府“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说明解决问题的紧迫性。“意见”开宗明义的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由衷希冀往后的劳动教育不再出现“或左或右”的现象,后辈在“德、智、体、美、劳”五方面都能受到科学合规的教育。“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之观念一旦成为风尚,距离世界强国的目标也就不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