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五色土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07月08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由篾匠想起的

文 陈日旭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就读的那所小学边上有一家竹器店,上学路过此地常要跨过几根横亘于人行道上的毛竹,放慢步履。于是,不免转头朝店里张望,两位师傅正用刀具剖割竹子,粗的一端搁在垫着围裙的腿上,尾梢一头就伸到店外了。

那时,我正在学吹笛子。如遇竹子刚好劈成两半,竹肚内露出油光的竹膜,我会迅即蹲下身子,细心地整张揭下,夹藏于书内,留作当笛膜用。竹子长,有时还不免跨进店内去找,就怯生生地唤一声“老伯伯”,只要不碍手脚,他们也就眼开眼闭了。此时,我除了瞧见墙上挂着的竹匾、竹篮、淘米箩及小竹椅等物件,更多瞥见的是师傅们那专心致志的神情,一双双青筋爆凸、满是老茧的大手。

听大人说,篾匠最大的本事是批篾青,那精致的细条篾青可以编制多种上等器物。彼时还是孩童的我尚不知何谓“匠人”?随着岁月的推进,耳廓里开始“灌”入与“匠”连贯的名词:用砖砌墙、上房盖瓦的,叫“泥瓦匠”(上海人俗称“泥水匠”);与各色木材打交道、专营木工活的,叫“木匠”;修补、制作鞋子的,叫“皮匠”;专门替人量体裁衣定制服装的,可称“缝衣匠”(上海人俗称“裁缝”);制作木桶、木盆的,叫“箍桶匠”;能敲打白铁皮,做出畚箕、铅桶的,叫“铅皮匠”(规范称呼为“钣金工”);“叮叮当当”锤打烧红铁块的锻工,人称“铁匠”;机械厂里会制模具,车钳刨铣几乎样样皆能的钳工,被尊称为“外国铜匠”;连教书育人的老师,也会自谦:在下乃“教书匠”也!更有著作等身、文学艺术造诣深广的“文学巨匠”等。连同篇头所述的“篾匠”,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冠名:“匠”。

匠者,亦称匠人,有专门技艺,且精益求精者也。时下,但凡冠有“手工制作”必定身价飙升。大到红木家具,小到网红青团,更有文化创意饰品之类的手工工艺品,受到市场追捧。应了一句:物以稀为贵。大工业流水线生产的东西自然不稀罕,小批量个性化的手工艺品,怎不令人喜爱?一度轻视手工匠人的社会现象,正被弘扬“工匠精神”,崇尚劳动的正能量所取代。

笔者由“篾匠”生发出如下联想:其一、倡导新的工匠概念,不是纯手工的简单回归,更不是落后的作坊式劳动,而是应当在注入高科技的工业化大生产中,秉承工匠精神,对产品不断精益求精。瑞士机械表生产堪称新工匠概念的最佳诠释。

其二,强调培植“独具匠心”意识。所谓独具匠心,用时髦话说,应该具有创新意识。就拿裁缝说,量体裁衣似乎亘古不变,然而,当下已经可以不用人工量体了,计算机三维技术的运用,比手工量体精准得多。但手工裁缝讲究缝纫针脚精细的工艺及追求品质的精神是不可丢失的,也就是“匠心所在”。

其三,创造条件提高匠人的社会地位。一个时期以来,在人们心目中只推崇本科、硕士、博士之学历,对于劳动技能不屑一顾,更不知“八级钳工”对于制造业是何等稀缺的人才。这就难怪技校、职校的学生自觉脸上无光,在那里任教的教师也似乎矮人一头。好在这一不正常现象正在扭转,笔者赞成建立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与学历学位具有同等价值,这对于国家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当今社会何止三百六十行,不管哪一行,行行需要工匠精神。再细一想,工匠之心,其实不就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不断创新之心吗?时代呼唤匠心,社会滋养匠心,让匠心根植于国人之怀!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