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连俊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是习总书记2013年4月9日在海南省黎族聚居村博后村考察时阐发的重要论述。我是一个从甘肃农村返沪的高位截瘫残疾人,可以说是“老乡中的老乡”,再普通不过的一个公民。我想用自己的半生经历来说说对习总书记这句著名论述的理解。 上世纪90年代,任何一个人来我家。都说我家住房太小。现实情况已经证明了我们夫妻俩没有能力买房,改善住房条件的重担责无旁贷地落到了儿子的肩上。人们都看好我们的儿子,说他“硬件软件”都行。硬件是成绩好,名牌大学学生;软件是有孝心,责任心强,过几年大学毕业,找个好单位,努力工作,不消几年,买房当不成问题。事实果然如人们所料,儿子大学毕业后,放弃直升研究生的机会,到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复习国家司法考试资料,结果一次通过。拿到律师执业证书后,按揭买了房子。从租赁的陋室,搬到三房二厅的商品房,从嘈杂的老旧小区,搬到洁净的花园小区,这就是我们家的居住变化。儿子在买房时考虑到我行动不便,特意选择了小区环境好,楼外有无障碍斜坡的多层底楼,便于我经常到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的花园去活动活动、透透空气。 2006年,我家从天山新村乔迁到普陀区的建德花园,两地一河之隔。这一区域南北跨苏州河通行仅靠真北路桥,以至于真北路金沙江路口往往成为瓶颈,每次过桥,车子前阻后堵,十字路口等候红灯翻绿。坐在出租车里,只见计价表一个劲地往上跳,跳得人心惊肉跳。那个时候很想附近再有一座桥来分流过桥的车流。令人高兴的是,没几年,我们小区旁边开始造桥了——祁连山南路桥。这条在中环与外环之间的桥梁,对于舒缓长宁与普陀之间的南北交通拥堵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吃五谷,难免生病,更何况我这个半条命。但当时我们地区治疗仅靠一个“医疗点”。这个医疗点,跟我们过去单位里的医务室差不多,请他们看病开药,实在有点让人不放心。就在这时,我从《新普陀报》上看到一条消息,报载:区政府和镇政府总投资8000万元,要在同普路、千阳路口造一座上海中心城区最大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报载:该院6层楼,占地面积4600平方米,建筑面积9405平方米,并拥有舒适便利、设施齐全的就医环境,拥有来自本市各大二、三级医院的资深主治医师和临床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我的平时就医不用再翻越苏州河回到长宁区的医院了,家门口就OK了。 我家门前马路的尽头是普陀“苏河十八湾”中的最后一个湾,居民们都称它为小外滩。沿河有条七百米长五米多宽的长堤。堤旁有松柏、垂柳、冬青、月季、桂树等花木组成的护堤绿带,郁郁葱葱,中国馆式样的亭子间隔在护堤绿带中,亭内老人休息,亭外小儿嬉戏。晨曦微露,漫步堤上,见江鸥与风筝齐舞,是人们健步的好地方。河堤绿带后面是层层“梯田,”种着四季轮流开放的鲜花。“梯田”旁边是广场,大妈们翩翩起舞。就是这样,从去年开始,政府还要出资改造,说是苏州河也要像黄浦江一样,全线打通,苏州河两岸42公里岸线,还河于民,还路于民。两岸的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与日俱增。人们说,建筑是无声的语言,凝固的音乐,静默的史诗,祁连山南路桥,长征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小外滩河岸公园每天都在奏着一曲赞歌:《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我现在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生活有养老金,护理有长护险,治疗有家庭医生;还有敬老费,护理费等;残联发给我的轮椅正载着我在小康路上看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