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连俊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上小学那会儿,小学只上半天课。下午开小组。就是开设学习小组,简称“开小组”。就是老师把住家比较近的六、七个同学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学习小组。然后在这六、七家同学中,选择一家住房比较宽敞的同学的家作为学习小组的点。这六、七个同学下午按时到这个学习点去做作业。 一个小组老师确定一个同学当组长,一般在哪家开小组,那个同学就当组长。一个小组男生女生比例差不多。老师有老师的道理,女生比较听话,可以监督男生,而且会及时向老师汇报情况。有时老师会突然来走访,检查各小组的情况。那时的学生学习都比较自觉,做作业从来不拖拉,不要老师催,家长盯。我们小组人数比较多,有10人。下午一点半,大家准时到达学习小组,把一块很大的洗衣板搁起来,作为做作业的课桌,然后拿出作业本,纷纷埋头做作业。如果哪个顽皮的男孩提出先玩一会再做作业,马上就会受到组长和女生们的一致反对。在一起做作业,同学们觉得很有劲,遇到难题,大家可以一起讨论解题;遇到有默写或背诵的作业,组员们互相监督,互相做老师,作业很快就做完了。那个时候,社会上没有一个什么课外辅导班,所以也就没有什么额外的作业来增加学生的负担。做完作业,大家就一起玩。 那个时候虽然没有游戏机,电视机,连收音机也不是家家有的。但我们玩得项目还是蛮多的,光棋类就有象棋、军棋、五子棋、斗兽棋、飞行棋……一般男生下象棋,军棋,斗兽棋;女生下五子棋,飞行棋,挑游戏棒。打扑克,那个时候只有争上游、40分、杜洛克,但也玩得津津有味。再就是就把做作业的洗衣板当作乒乓桌打乒乓。有时到外面去玩弄堂游戏,女生玩造房子,跳橡皮筋,踢毽子等;男生玩飞香烟牌子,抄刮片,打弹子,钉橄榄核等。有些同学会把家里玩的铁环拿来滚,贱骨头(陀螺)拿来抽,那就更有劲了。女生会与住在弄堂里的小姑娘分别组队,比赛跳橡皮筋;男生则与弄堂里的小男子汉比赛“斗鸡”。集体游戏就是捉迷藏,官兵抓强盗,“挤死老娘有饭吃”等。有一天同学们正在弄堂里玩得起劲的时候,突然看见一个老头从弄堂口推进来一辆两轮板车,车上载着一个大箱子,箱子一边有几个茶杯口那么大的洞,供眼睛凑上去看的,洞口用布遮着。老头口里还用山东话吆喝着:“望里那个看勒,望里那个瞧勒”。“西洋镜来了”,小朋友们都知道的,都一起向那里涌去。西洋镜是一种民间游戏器具,箱子里面装着图片。因为当初画片都是西洋画,所以称西洋镜。匣子上方有放大镜,通过开在箱子边上的洞口,可以看到里面被放大的画片。看一次要2分钱,付了钱,老头把布掀开,就能看了,但那个时候口袋里有2分钱的小朋友不多的。老头说,没钱,拿牙膏壳、空酒瓶等废品来代替钱,也可看。于是小朋友回家纷纷去找这些破烂货,来换得看一次西洋镜的机会。那时候有的里弄每个星期搞一次爱国卫生运动,我们小组也参加。 我们这个小组,随着同学们小学毕业,考进不同的中学,也就解散了,但童年的记忆,却永远留在脑海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