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崔烨 周末在家写稿子,如果不是确定了选题,结构,甚至小标题,我不会开电脑;同样,准备一篇论文,不是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泡了几天图书馆,我也不会动笔;举办行业论坛更是如此,如果没有厘清活动意义,会议主题,参会对象,心中没有一幅愿景图,辅以方案落实,肯定是没法开工的。 新闻工作者虽然也是创作型工作,每天都要遇到全新的事物,却与作家期待突如其来的灵感不同,那些看似陌生的场景须要通过积攒的经验来进行客观判断。最近翻阅的一篇文章提出看待世界的新视角:真正构成这个世界的,不是人,也不是组织,而是人或者组织对未来想象的那张“图”。 文章解析,为什么两个人结婚之前要一起旅行一次?因为你们对未来的图景是会出现在场景里的:明天去哪儿?饭店怎么挑?酒店怎么选?大量关于未来的图景要碰撞。所以,旅行一次就知道两个人是否合适。 现在一些好学校都在重构课程体系,最关键的变化就是“图”多。比如小学二年级学生要掌握这样一些知识:语文能写800个汉字,能写自己想说的话;数学学会四则运算;自然课认识动物习性等。学校把这些课程标准融到一起,就构成一个任务“图”:请给动物园园长写一封信,让园长相信,引进这种动物后游客会大量增加。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孩子的第一反应是调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要知道书信格式该怎么写,要用四则运算来呈现游客数量的增多,要了解动物是否适合生长在动物园的环境里…… 而对我们成年人来说,心中有“图”的企业家就是特别善于把自己的价值观传递出去,变成产品与服务的人。比如苹果、华为高管们一次次的内外部巡讲,讲到自己都疲惫,但这是一个价值观塑造的过程,只有员工、用户们接受了新价值,企业的变革才会发生。 现在与未来,有时间差距。站着的此地,与将要到达的远方,有漫长的空间距离,需要一步步填满。心里有了一张图,便不易走弯路——人在压力之下,很容易通过放纵补偿自己。比如工作累了一周周末睡个懒觉就是小放纵,而职场不顺、经济危机、感情突变这些大压力带来的酗酒、暴食、外遇,就是大放纵。人太闲,心情又不好,那是很危险的时刻,容易彻底失控,做了错误的决定。 《了不起的盖茨比》小说的结尾——葬礼部分,盖茨比的父亲展示了儿子为了实现心中蓝图——从贫家之子到上流精英而设定的每日训练计划表:从早上6点起床到晚上9点睡觉,学习、锻炼、工作,井井有条,其中下午5点到6点,是练习演说、仪态的时间。他迷人的微笑,也是艰苦训练而来的。 如果你是一个脑海中有“图”的人,即便在陌生的全新项目中,也会循着以往的经验找到方法论,而且因为胸有成竹,往往会有比常人更坚韧的心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