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崔烨 不知不觉已到年中,作为媒体从业人员,追踪媒体投放效果是一大要务。今年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DM(就是马路上、信箱里的小传单)投递效果递减。细想一下也在情理之中:有些人家一月只开一次报箱,也就是把垃圾广告直接扔掉,即便扫一眼优惠信息也早早过期。还有一个真实的段子:一家房产公司在古北黄金城道上每隔50米便安置一名销售派发传单,遇到第一个你或许拒绝,第二个有点烦,第三个怕麻烦收了再打算扔垃圾桶,找垃圾桶的时候扫了一眼……而由于过于爆棚的信息,上家祈求你的“这一眼”,便能“记住我”。 快速翻阅《信号与噪音》一书时,作者希尔弗提出一个命题:数据究竟是对我们的未来有所帮助的信号,还是毫无意义的噪音?该作者成名于奥巴马选举期间,他用棒球的统计方法得出结论:奥巴马必胜。这令他声名鹊起,但是希尔弗很快反思,因为利用大数据获得成功预测的案例远没有失败的多。 他在书里写到:“我们的世界信息不再稀有,我们拥有的信息太多,甚至多到无从下手,但是有用的信息却寥寥无几。我们主观地、有选择地看待信息,但其实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知识。” 大数据预测同样被运用于体坛赛事上,根据对手历史表现来制定策略,然而希尔弗最终发现:坚定的信念和专注力才是决定运动员在场上可以出色发挥的关键。而这两点,都是数据系统无法感知的。通过大量常识堆砌成的大数据,在对它们进行分析的时候,往往会过于强调了直接的因果性,模型中缺少了最大的变量——当时人的心理状态。 最近是应届生签约的旺季,在看新人的时候,其实除了基础的技能,人力资源官往往更看重应聘者的心智毅力。我一个好友就是HR,她说自己常常会在面试间门口走一圈,如果哪个面试者没有看手机,反而会多留意两眼,会多聊两句:“我们那时候的年轻人,比现在寂寞多了。没有纷纷扰扰的社交软件,没有放不下的智能手机。” 大数据给我们带来的灵光一现虽然美妙,但守株待兔的人,等不到第二只兔子。而且我们很多时候被误导,认为大数据的作用是让历史预知未来,其实不然,历史数据常常会成为陷阱,欺骗我们,但坚韧、努力和知识不会骗人。作者连岳在他的2020年日历书里写:“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时不失,五谷不绝。这是坚韧。周而复始,看起来非常无聊,但确实专业,带来繁盛、富足与强大。业余选手讲灵感,专业选手讲坚韧。” 一个人重要的不是在别人眼里做什么,而是自己心里清楚准备干什么。我的工作经常要带实习生,让我感动的往往不是他们优秀的成品,而是年轻的他们拙手笨脚的采访、满心欢喜地研究选题、为了制作一个视频忙得跑前跑后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