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170多年历史的秦皇岛码头(原黄浦码头),是杨浦滨江的红色地标。20世纪20年代前后,包括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在内的650余位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从这里登船远航。 留法勤工俭学是一场轰轰烈烈、席卷全国的伟大运动,书写了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的重要一页。跟随这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登上留法勤工俭学的邮轮,开启追寻真理之旅。 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兴起 “留法勤工俭学的运动”的正式开启是在1912年。1912年初,为“输世界文明于国内”,李石曾和蔡元培等在北京发起成立了“留法俭学会”。鼓励青年学生以低廉的费用和节俭苦学的精神赴法留学。 经过几年发展,1919年,在十月革命的影响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热潮掀起。大批留法勤工俭学生抵达法国后,在华法教育会的安排下,有的到学校、有的进工厂,在55万平方公里的法兰西土地上,到处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赴法勤工俭学与上海 从1912年成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留法勤工俭学生由中国到法国一般是乘火车走陆路。1919年俄国十月革命后,由于从中国北方经俄罗斯西伯利亚再到欧洲大陆的陆上交通线阻断陆路被阻断,只好改为水路,乘船由上海出发。 1919年3月至1920年底,共有20批、约1600名勤工俭学生从上海乘船赴法。一时间,操着各地不同乡音的青年才俊云集沪上。走海上所花时间约40天左右。由于勤工俭学生多乘廉价底等舱,条件差,加之途中时间又长,所以一路非常辛苦。 当上海成为赴法勤工俭学生的海上出发地后,为应对来自全国各地的赴法勤工俭学生骤增的情况,上海也及时设立了一些相应的组织和服务机构。如“上海寰球中国学生会”“预备赴法学生之联合会”“上海留法俭学会”。这些组织或机构的设立,为那些想赴法勤工俭学却苦于不知门径的学生提供了方便,虽然有点近似于今天的“中介”机构,但都不以营利为目的,而且更合乎会员制模式。有这样的机构接待,对正打算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来说,无论是办相关手续,还是解决衣食住行等事宜,自然方便许多。 赴法勤工俭学与杨浦 1919年3月至1920年底,共有20批、约1600名勤工俭学生从上海乘船赴法。这20批留法勤工俭学生是在上海哪个码头出发? 根据当时《时报》《申报》和《民国日报》上登载的新闻报道或船期信息显示,20批中有6批是黄浦码头或南满码头登船出发。1920年11月6日《民国日报》记载,乘“博尔多斯”号赴法学生姓名,周恩来在列。 那南满洲码头在哪?黄浦码头在哪?是不是在杨浦?杨浦区档案馆馆藏一份地图可以给出答案。在馆藏1932年的两张上海地图中,在同一位置(今秦皇岛路码头)所标明的码头名称分别为“南满铁道码头”和“南满黄浦码头”。 黄浦码头,在一些资料中有南满株式会社黄浦码头、南满洲码头、南满码头、南满黄浦码头、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码头等不同的名称,有的名称在一些年份的上海老地图上也有标示。按照地理位置,黄浦码头位于今杨浦区秦皇岛路32号东码头园区。由此可以判断,黄浦码头是留法勤工俭学生离沪的一个重要出发地。 后记 这场当年席卷全国的伟大运动,唤醒了万千青年,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座丰碑。包括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蔡和森、向警予等有志青年,从黄浦码头登上留法勤工俭学的邮轮,开启了追寻真理之旅。这些后来的中共的重要领导人为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事业做出杰出贡献,更为上海、为杨浦留下了永不退色的红色记忆。(最忆杨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