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悦读

版面概览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11月25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舌尖上的一粥一饭

文/陆春炎

其实,经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活的人们,都很注意节俭,尤其是当过农民的人,对每一粒粮食都十分珍惜,因为他们真真切切理解每一颗粮食的来之不易。

我本人也是农民出身,小时候一边读书一边参加农业劳动。那时候,上海郊区的农民都种水稻,从下种到收割,每一道工序都十分辛苦。比如从犁地开始,有耕牛的“大户”人家,可以用牛来犁地,没有耕牛的贫困户,只能用铁搭(一种类似锄头的农具)来翻地,这种农活干起来十分吃力,效率又很低,一天下来常常是腰酸背痛头昏眼花也干不了多少。

地翻好把泥块削细平整后就要插秧,这道工序考验的是腰功,90多度弯腰插秧,插好一行累得想躺在田埂上不愿再起来,但是季节不等人,必须起早贪黑持续数小时数日不停地干,一旦耽误农时收成大大减少。

盛夏季节,要干的农活是耘稻,就是在水稻田里除去杂草。这个时候是全年的高温季节,水稻田里的水很烫。上午还好一点,下午干活的时候,有的人心理准备不充分,下到水田又马上烫得跑回田埂上,得用水稻田里的水不停地朝自己脚上浇,慢慢适应一下,再鼓足勇气下去干活。

下面是烫水,上面是火辣辣的太阳,不多久就浑身上下都被汗水湿透了。等到稻子成熟后,收割水稻也是一项重体力活,把水稻割下来晒干,捆成一捆一捆,然后用专用的绳子、扁担挑回家,最后脱粒储藏,都是重活累活。其中尤以用镰刀割稻最为费劲,往往是收工回来,吃了饭连洗脸洗脚最好都免了,倒头睡到第二天起床的时候,浑身上下哪儿都酸痛,有一种下不了床的感觉。

那个年代的人真正体会过缺粮的艰苦。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全国都缺少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农民把自己种的粮食必须统统卖给国家,然后再由国家按照人口统一供给每个人的口粮。大人每人每月30斤,小孩按照不同年龄供给。每月30斤口粮按照现在的粮食消费水平来说应该不少了,但是农民干那么重的体力劳动,每天一斤实在不够吃,况且这30斤粮食中还有一部分杂粮。再加上基本没有荤菜,只有一点蔬菜,所以,农民缺粮问题更加突出。

我记得,那时候人们十分珍惜粮食,烧饭的时候就开始精打细算,烧好饭后给每个人分好,保证每个家庭成员之间相对公平,维持最起码的需要。那时候感觉吃什么都是香的,有时候用米糠和成面,放一点糖精,在锅里烙成一张饼,大家吃得津津有味;有时候弄到一些黄豆压榨豆油后的渣饼,吃起来也感觉像是吃油炸花生米一样又香又脆;就是难得买到一点豆腐渣,做成的烙饼也吃得狼吞虎咽。总之,凡是能吃的东西,就绝对不浪费,更不用说是大米和白面了。有时候吃饭时不小心把米饭掉地上了,也要捡起来弄干净把它吃进肚子里。平时是很少吃到白米饭的,经常是在大米里边加点萝卜叶子、菜叶子一起煮,这样看起来可以得到更多的米饭。有时候来了客人,米饭里再放“辅料”有失待客之道,就把大米炒一下再煮饭,实际像“爆米花”一样,可以出更多的米饭。但是这种饭不顶饿,即使当时吃饱了,稍微过一会就又觉得饿了。当时,逢年过节最“奢侈”的念想就是敞开肚子吃一顿不加任何“辅料”的白米饭。

其实中国人历来讲节俭。朱子家训里就有:“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现在虽然生活好了,不愁吃不愁穿,但是我们对待粮食和其他各类物资,仍应保持十分珍惜的态度。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五角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