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傅小云 70年,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百废待兴到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逐梦之路。上海这片土地发生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革。 近日,因老同学盛情邀请我们中学同学八人一起高兴地参加了在徐汇滨江举行的一场快闪活动。我们享受着悠然时光,“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歌声响起,人们循声张望,江中与岸上水陆相应,国旗飘扬,歌声连成一片。汽笛声江鸥翔集,大家一起挥舞手中小国旗,脸上洋溢着自豪和幸福的笑容。快闪活动中,天籁童声率先唱响《我和我的祖国》,惊喜接踵而至:四位熟悉面孔在人群中出现,他们分别是上音教授方琼、主持人夏磊、京剧演员王佩瑜、运动员刘炜。参加活动的还有上海师范大学合唱团、南洋模范中学交响乐团、徐汇区爱菊小学、全国劳模和中科院院士以及先进代表。“东南有胜地,自古多繁华,海上庆升平,开国万民欢”王佩瑜四句京剧念白,道出了人们的共同心声。岸边歌声回荡,江上悬挂着五星红旗“新友好”号轮船徐徐驶来。船上岸上人们挥舞国旗彼此呼应,这场面十分壮观,我第一次看到、感受到,感动得眼泪都掉下来了。我用力挥舞小国旗,到今手还有点酸痛。这场面我将终身难忘。快闪活动结束了,大家意犹未尽,淌洋在兴奋中。我和老同学们边在江边漫步,边抒发自已发自内心的感慨,表达对党和国家的热爱和祝福,祖国强大,人民幸福,为祖国感到自豪和骄傲。 在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大到整个祖国,小到每家每户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张老照片,一件纪念物……都反映着时代的变迁故事,前进的印记。黄浦区正在举办寻根主题活动《见证黄浦人的成长印记》,回家后我认真整理家中的老照片,每一张照片都唤起我记忆。我翻到一张父亲参加植树活动,拿着铁锄在翻土的老照片,照片背面写着1956年龙须沟改造。解放前,肇嘉浜路有“上海龙须沟”之称。浊秽积滞,恶臭四溢,岸旁窝棚连片,居住环境恶劣。解放初期,政府努力恢复发展生产,克服困难,填浜筑路,抢修危房,新建工人新村,不断改善劳动人民生活,老百姓以主人翁态度和高涨热情投身社会主义新国家建设事业。当初全市干部领导带头参加,父亲是干部也参加填浜植树活动。全市参加义务劳动者达10万人次,“臭水浜”终成林荫道。林荫大道命名肇嘉浜路,全长三千公尺,宽四十公尺,从1954年9月开始兴建,原计划三年完工,实际上二年另三个月提前完成,1956年完成。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共建美好幸福家园,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想当初我的工作单位在徐家汇华山路,我骑车上下班30多年,天天路过肇嘉浜路,马路中间绿树成荫,鲜花盛开风景优美。上班一路呼吸清新宜人空气,精神振奋;下班一路看风景忘记一天劳惫,心旷神怡。2000年我把商品房买在打浦挢近肇嘉浜路。1997年我弟弟把商品房买到肇嘉浜路393号兴南花园,好地段高档房。70年间发生了天翻地复的变化。老照片凝固是历史瞬间,记录的是点点滴滴的岁月痕迹。它们是历史忠实见证,岁月刻骨铭心的记忆。老照片承藏着一代人,一座城市的记忆。 上海一直坚持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最能体现就是黄浦江从杨浦大桥至徐浦大桥45公里岸线公共空间贯通开放。2018年1月1日,上海滨江全线正式宣告贯通。随着各区滨江段“迎新跑”的呜枪,全线贯通。老百姓欢呼高兴。我来看看我曾居住的黄浦区。黄浦滨江北起苏州河,南至日晖港,东临黄浦江,西至中山路,岸线总长约8.3公里。2017年6月,黄浦滨江率先实现“三道”基夲贯通。如今,十六铺二期和南外滩滨水区960米段亲水平台已开放,我们全家已游览观赏过。吹吹江风,看看两岸风景,这里充满活力和人气的公共空间。过去的十六铺是客运码头,脏乱差严重,最不愿意到十六铺去购物和乘船,空气中都弥漫着鱼腥气。现在祖国飞跃发展,今后被打造成“一带三道七园”,一带滨江岸线绿带,形成连绵起伏的林冠线景观,“三道”即指以漫步道、跑步道、骑行道构成绿道景观,“七园”即指因地制宜形成的杜鹃园、月季园、岩石园、琴健春园、秋园、草药园、草趣园。沿途整修开放的13个观景平台,可供市民一路亲水观赏。从滨江变化,看到伟大祖国70年的变化。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为祖国繁荣昌盛而贡献,以优异成绩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