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自2019年7月1日正式施行,至今已迎来了一周年。一年间,垃圾分类给上海社区面貌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居民从“不会分”、“不想分”到“学会分”、“主动分”,想法和行动都有了质的转变。 □记者 方雅欣 每天一早,东晖花苑小区居民张老伯都会乘坐电梯下楼,步行数十米来到小区的垃圾厢房分类投放垃圾。一年之前,他只需要打开房门,把垃圾丢在楼道的垃圾桶里即可。东晖花苑建于1996年,小区有四幢楼,每幢30层,共计713户人家。自垃圾分类实施以来,原先摆放在每个楼层内的共150个垃圾桶全部撤除,改为定时、定点投放。尽管扔垃圾变麻烦了,但楼道内散发的臭味消失了,小区更干净了,居民的认可度不断提高。现如今,居民都能自觉遵守垃圾分类要求,志愿者身上的担子越来越轻,活儿越来越少了。 而在以前,居民分类意识不强,当一名垃圾分类志愿者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儿,他们往往要“跑断腿、说破嘴”。海悦居民区杨薇梅已坚持做垃圾分类志愿者近十年,自从有了这个新身份,她就十年如一日为社区居民普及相关知识。海悦花园属于高档小区,居民中很多是工作特别繁忙的白领,总是早出晚归,常常好几天都见不到人。可即使这样,杨薇梅也没放弃,一次不行,就来第二次;今天不行,就明天再来……作为楼组长,她每次在劝说同时,也会告诉居民“有困难可以来找我”,杨薇梅的这句话无形中印在了居民心中。左邻右舍遇到问题时,就想到了时常来敲门的杨薇梅。每当这时,杨薇梅都会尽心尽力去帮助解决。慢慢地,杨薇梅的付出得到了越来越多居民的认可,她对垃圾分类这件事的坚持也得到了更多居民们的响应。在杨薇梅的坚持和楼里所有居民的努力下,杨薇梅所在的三号楼在小区里成为了有名的文明示范楼,还在电视中作为模范展现给观众,居民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垃圾分类也越做越起劲了。 在五里桥街道,还有不少像杨薇梅这样无私奉献的垃圾分类志愿者。去年年底,五里桥街道还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举办了《“垃圾分类科普行”成果系列展示》,展览汇集了19个居民区志愿者参与“垃圾分类”的感人故事及治理成果。图文并茂地展现了广大志愿者全身心投入,从自身做起,以实际行动影响身边居民和风雨无阻、不怕脏臭,坚守岗位辛勤付出的感人事迹。 值得一提的是,自实施垃圾分类以来,不少小区的垃圾厢房都“改头换面”,不仅仅“颜值”上有了提升,实用性方面也有所提高。在此过程中,有些人甚至因为垃圾分类成了“发明家”。卢湾滨江南园小区的保洁员陈启法根据自己分拣干湿垃圾时得出的经验,用收集来的废弃家具,制成了一个“干湿分离器”。“干湿分离器”架在湿垃圾桶的边缘,上面有块用来分拣垃圾的平板,推动用高尔夫球棒制作的把手,就会将平板上的垃圾推进湿垃圾桶。居民来倒垃圾时,可以把湿垃圾倒在平板上,分拣干净后,再将垃圾全部推进垃圾桶里。用完只要用水一冲,分离器又变得干干净净。这样一来,垃圾的纯净度高了,更不会脏到手,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扬。 垃圾分类事关城市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维系着市民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为打好垃圾分类攻坚战,五里桥街道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居民自治和社区共治为抓手,用好“居委、物业、业主、第三方”“四驾马车”,深入推进落实街道垃圾分类工作。通过19个居委制定一小区一方案的垃圾分类工作方案,街道范围内的81个小区,共制定了81个有针对性的垃圾分类方案,用精细方式赢得居民理解和支持。同时街道以人文滨江、创意家园、颐乐生活等三大街区为阵地,通过“四叶草”环保志愿团,每周轮流在各街区的“益空间”居民区站、园区站及商场站开展“给旧物一个温暖的家”“变废为宝绿色制作”“垃圾分类你我他”等绿色课堂主题活动。 今年,受疫情影响,所有面对面的活动都按下了暂停键,但五里桥街道的垃圾分类宣传工作却没有因此停下脚步。为了让垃圾分类宣讲契合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要求,街道采用了线上宣传培训的方式,邀请专业环保公司的工作人员录制网络课程,向居民普及垃圾分类知识、传播垃圾分类理念,确保疫情防控和垃圾分类宣传两不误。 从少数热心志愿者监督,居民们配合分类,到在环境的变化中获得认同感和获得感,这一年间,垃圾分类的成果显著。而五里桥街道也将以久久为功的韧劲,持续高质量提升生活垃圾分类实效及精细化管理水平,演绎新时尚,答好治理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