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兴馆是经营上海本帮菜的一家老店。说起它的历史,与老城厢十六铺密不可分。 1883年(光绪九年),土生土长在上海的小贩阿生在十六铺真如路2-4号开设了一家双开门间门面的酒菜馆,专营咸肉豆腐汤、红烧肉、血汤等大众菜。后来一个名叫万云生的老板买下此店,在原址翻建三层楼面,取名“德兴馆”。饭店几经转手,“八一三”后由十六铺闻人吴金贵经营。 吴金贵接盘德兴馆后,首先在重新开张上大做文章,开张当天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开业典礼,用当时还很稀奇的小汽车接送著名电影明星陈云裳以及黄金荣等上海闻人到场剪彩,使德兴馆在上海滩名声大振。 同时,吴金贵还在创造本帮特色上下功夫,引进并改进了浦东的“糟钵头”,首创出“虾子大乌参”。同时,还根据上海浦东民间菜肴的精华,改进制作出“秃肺”、“下扒甩水”、“扣三丝”、“汤卷”、“冰糖甲鱼”等几十种名菜。由于菜肴讲究质量,服务热情周到,饭店天天客满,生意兴隆。德兴馆终于以自己的本帮特色名菜和优质服务确立了本帮名店的地位,在上海滩上站住了脚跟。 德兴馆的糟钵头是上海首屈一指的传统特色名菜。相传在100多年前,德兴馆的一位厨师觉得猪内脏丢弃可惜,经过反复研究才创制出这道菜。糟钵头利用传统的清汤方法,隔夜小火焖烧至酥烂,最后佐以香糟卤,盛于钵中食用,口感肥而不腻,受到食客的欢迎。 历史上很多名人曾来德兴馆就餐。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黄金荣很喜欢这里的几道名菜,几乎每月必来。国民政府要人张群、宋子文、吴铁城、吴国桢、汤恩伯、胡宗南、钱大钧、卢汉、卫立煌、宣铁吾、周至柔也时常光顾。蒋经国离开上海前夕,还特地在德兴馆订了一桌菜,送到现在的锦江饭店,请张澜、黄炎培等人吃饭。影星周璇、陈燕燕、陈云裳、赵丹、白杨等,戏剧名伶周信芳、叶盛兰、盖叫天、童芷苓、袁雪芬、丁是娥、邵滨荪、王雅琴,画家刘海粟等都到德兴馆品尝过名菜佳肴。鲁迅曾几次陪同朋友来此小酌。这里的“糟钵头”、“白切肉”、“扣三丝”、“香肺”等名菜是他常点用的。 德兴馆几经沧桑,建国后获得新的发展。上海刚解放,陈毅市长曾和宋庆龄到德兴馆品尝名菜,并与职工们亲切交谈。 1958年德兴馆从真如路迁到东门路29号,扩大了营业面积。1959年秋,朱德、陈云、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来到德兴馆,登上三楼品尝名菜佳肴。餐后,邓小平对职工们说:“菜不错,但条件差些,希望保持特色。”那时,周信芳、谭富英、俞振飞、童芷苓、白杨、袁雪芬等数十位上海文艺界知名人士也常去德兴馆宴请、聚餐,魏文伯先生还为德兴馆题词“其味无穷”。 上个世纪60年代,德兴馆改成“工农兵饭店”,只卖大众饭菜,本帮特色一扫而光。改革开放以后,德兴馆恢复了店名和本帮菜特色。 2005年,德兴馆所在地市政动迁,豫园商城将地处小南门与董家渡路上的“一家春”酒楼装修后更名为上海德兴馆。新的德兴馆于2005年3月1日起开业,除保留德兴馆的特色菜肴外,还加上了原一家春的八宝辣酱、清炒鳝糊等名菜,使菜肴更为丰富、更具特色。 “要吃本帮菜,首选德兴馆”已成为沪上美食界流行的一句名言。如今,德兴馆开设了很多分店,但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老上海的味道仍然吸引着众多食客慕名而来。 (黄浦档案) 你吃过德兴馆吗?你对它都有哪些回忆?欢迎投稿至本报社,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 书面稿请寄:上海市徐汇区龙华路1887号3楼《小东门社区晨报》 电子稿请寄:fangyaxin@sqcbmedi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