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华漕情

版面概览

上一版   

 

2018年09月26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鹤龙桥今夕

文 干政国

鹤龙桥建于清康熙四十五年 (1706年)岁次丙戌冬,位于诸翟村诸翟西街南侧与青浦交界的小涞港上,是华漕镇现存的唯一一座古石桥。作为闵行与青浦的界桥,300多年来,鹤龙桥一直是联系河两岸交流的纽带。

如今,恰逢小涞港综合整治,河道拓宽后,鹤龙桥将孤立于河道中间,无法起到桥梁便利通行的作用。为此,华漕镇计划将鹤龙桥沿小涞港向东迁移,同时对鹤龙桥进行落架移地保护修缮,以最大限度保持鹤龙桥的文物价值和历史风貌。

诸翟古镇河流纵横,人们出行主要靠船。修路必造桥,河多桥也多。据清康熙年间紫堤村志列名记载的石桥就有128座。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蟠龙江上的三座石桥:东市梢的云龙桥(又名张箍桶桥)、镇中心的聚龙桥(又名亭桥)、西市梢的鹤龙桥。东市梢的张箍桶桥是张箍桶本家为纪念其人省吃俭用捐款建造的。有诗为证:“二程周易听论深,箍桶高名不肯存,岂有素书圮畔受,偏留姓氏向江村”。亭桥位于东西街南北街交汇之处,其繁华热闹的晨市情景也有诗文留存。“晓日亭桥市,肩摩路不通,斗粮谋汲汲,匹布抱匆匆,未问鱼虾贱,但求薪米充,三竿时欲暮,归去急农功。”

西市梢的鹤龙桥不仅是两岸百姓交流物质感情的纽带,而且还是嘉定(当时诸翟属嘉定)与青浦的界桥。我的童年就是在鹤龙桥畔度过的,我曾背着书包在河南边侯家祠堂小学上过学,也曾随父亲跨过鹤龙桥去田间播种蚕豆,串亲访友。我曾坐在鹤龙桥上一边翻阅借来的小人书,一边欣赏东来西往的船只,不慎将书掉到河中。

300多年来,鹤龙桥见证了古镇历史上众多名人的传奇与故事。抗清名将侯峒曾父子曾登上鹤龙桥(当时称诸家桥),拜别河南的侯家宗祠,毅然出征支援嘉定,为抗清护城奉献出了他们的碧血丹心,以生命告慰祖先。1939年8月,抗日英雄赵季昌多次率领短枪班,跨过鹤龙桥去青沪公路暨浦汇塘设税卡,严惩汉奸资敌抗税者……

任凭世代更迭,鹤龙桥就静静地立在这里,留存往昔记忆。历史不断变迁,相信迁移后的鹤龙桥将继续见证华漕的发展。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社区晨报新华漕